多措并举凝聚攻坚合力 ——柳山湖镇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柳山湖镇是湖北省两个移民集中建制镇之一,版土面积32平方公里,辖6个村,40个村民小组,12151人,2013年底通过精准识别全镇共有贫困户143户,537人,2017年底已全部脱贫。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该镇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贫困人口劳动力状况等实际,多点发力,坚持专项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强化多管齐下的脱贫举措,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的步伐。
一、扶贫背景
柳山湖镇作为移民建制镇,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历届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一代代移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使得柳山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特色产业优势日益明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柳山的面貌较之移民之处变化是巨大的。2013年通过精准识别出的143户、537人,应该说是需要重点关注和帮助的群体。143户中,其中五保贫困户5户、15人,低保贫困户105户、388人,一般贫困户33户、134人。单靠某一方面的扶贫措施,难以取得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当作一项政治工作和惠民工作来抓。镇成立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各村成立了相应的精准扶贫工作小组,同时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帮扶措施,制定了实施方案、作战挂图、签订了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建立了例会调度机制,每月召开一次扶贫工作推进会,总结进度,分析差距,谋划部署。建立了人员保障机制。由党委副书记周晓清同志负责,抽调了3名工作人员,专抓精准扶贫工作。建立了督查促进机制。由镇纪委牵头组成专项督察组,每月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一次督查,对工作不力、不实的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
(二)精准识别,锁定扶贫对象
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的“八评”“八不评”标准,通过政策宣传、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村级民主评议、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 “两公示一公开”的工作程序评定贫困户,认真填写贫困户基础信息、扶贫手册,进行数据录入。
(三)贯彻落实“八个一批”帮扶政策,确保帮扶精准有效
针对不同贫困类型,因户因人施策,区别对待,分类施策,确保各类贫困人口同步脱贫。
一是对五保户人口实行财政兜底供养。为其解决不愁吃、不愁穿和有房住,年人均供养水平达到7000元以上。
二是对低保人员实行政府兜底。将重新调查识别的身残、智障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一、二类低保,由政府兜底保障,人年均补助金额分别提高到3500、3000元左右。建立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对接机制,使三、四类低保覆盖贫困户,做到应保尽保,使其实现政策性减贫增收。
三是对有子女上学的贫困户通过助学扶智,雨露计划和生活补助等办法帮助脱贫。
四是对有病、有残贫困户通过低保、医疗救助和健康扶贫政策进行帮扶措施兜底脱贫。
五是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根据其个人意愿进行劳务输出、打零工和产业扶贫,增加其收入帮助脱贫。根据我镇实际,对有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的贫困户,积极与水产部门、畜牧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对接,定期不定期上门指导或集中培训学习相关种养殖技术,解决技术及销售难的问题,同时鼓励其加入合作社,采取产业大户带产业小户,产业强户带产业弱户等办法,推动产业扶贫,提高贫困人口收入。
六是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发展意愿缺乏资金的贫困户,争取金融小额贷款,政府贴息免担保帮扶政策,同时鼓励以贷入股,使贫困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增加增收渠道,
七是对家居采光好且有个人意愿和一定经济能力的贫困户实行光伏发电帮扶。
(四)着眼民生,实施公共服务保障
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镇拥有中心小学1所,卫生院1所,卫生室6所,村文化站6个,村级服务中心6个,全镇贫困户新农合、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100%。
(五)落实帮扶制度
确保全镇每个贫困户有1至2名市、镇干部进行结对帮扶,市直驻村第一书记实行每周五天四夜扶贫工作制度,帮扶干部根据自身所能和群众所需,因户因人制定帮扶计划,协调发展项目,开展技术培训,培育致富产业,寻找致富门路。
(六)广泛宣传动员,营造社会氛围
为了充分调动参扶积极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工作的良好氛围。镇、村开设了扶贫网络。利用广播、媒体、宣传横幅、宣传标语、新闻报道等多形式,对帮扶工作中的典型事例,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宣传,在全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三、主要成效
一是初步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群众主体,社会主动,全民参与,合力攻坚的思路,有力推进了扶贫工作开展,初步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为下一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发挥了特色农业优势,促进了产业发展。最大限度聚齐扶贫要素,积极夯实基础,培育特色产业,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按照长中短相互结合的思路,加大产业培育力度,以稻虾共作为长远发展的主产业,中期重点发展以生猪、鸭为主的畜牧产业,近期重点发展的葡萄种植业和劳务产业。
三是完善了社会保障工作,改善了民生。通过开展教育扶贫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开展卫生扶贫,加强乡村卫生院(室)建设。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大病医疗救助,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应保应保,解决 了困难群众生活难的问题。
四是拓展了帮扶格局和方式。打破常规资金帮扶的传统,将扶贫工作输血转变为造血,改变了贫困户“等、要、靠”的陈旧思想,提升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
五是加强了党群干群关系,转变了工作作风。发扬了领导亲自抓,部门真心帮,群众积极干的精神。市、镇领导亲自扶贫抓典型,逐步摸索出了扶贫开发之路。帮扶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帮扶,贫困户苦干实干,千方百计寻找脱贫致富门路。
四、几点体会
精准识别是前提。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首先是要找准贫困对象,分析致贫原因,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真正的扶贫对象进入帮扶范围。
精准帮扶是基础。在摸清了每户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原因后,需对不同情况分类施策,明确具体的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帮扶精准有效。
产业扶贫是核心。关键在于转变观念,目前部分贫困对象等、要、靠思想严重,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等要政府输血。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树立目标,实现“我想脱贫”;加大农技培训力度,增强致富本领,实现“我能脱贫”,让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户先发展起来,形成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