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湖开发区精准扶贫工作总结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任务,按照村级“一有、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帮扶措施等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和巩固扶贫成效。
一、基本情况
沧湖开发区版土面积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98亩,林地面积7000亩。下辖2个行政村,16个村民小组,570户,276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238人,2014年脱贫7户23人,2015年脱贫17户54人,2016年脱贫17户54人,2017年脱贫41户108人。2017年底实现了全区脱贫人口整体脱贫的目标任务。目前存量贫困户79户245人(其中普安村35户100人,汤家咀村44户145人)。
二、主要做法
(一)提高政治站位,大力推动脱贫攻坚
1、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区周密筹划,扎实推进。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的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机关帮扶工作机制,制定方案指导扶贫工作,全面开展帮扶活动。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工作组驻村工作不少于180天,定期组织开发区班子成员、村两委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召开联席会议,扎实抓好各项措施落实。全面加强了对脱贫工作的组织领导。
2、强化责任担当。帮扶的根本目的是脱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要求党员干部在脱贫过程必须扎实、务实工作,不能搞算账脱贫、虚假脱贫。帮扶干部要把握好贫困人口“退出”关,避免“错退”。要同贫困群众一道记账、算账、交账,耐心细致做好工作,做到真脱贫。
3、抓好党建促脱贫。按照“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工作要求,把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村集体和贫困户发展的“造血”能力,促进扶贫工作与基层党建工作的良性互动。组织开发区干部、村干部和优秀党员与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对接,着力解决帮扶对象最困难、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做到对症下药、固本培元,帮助扶贫对象挖掉“穷”根子,甩掉“穷”帽子。
(二)强化服务管理,提升扶贫工作水平
1、规范识别程序。我区在2个村分别召开了村民会议,宣传国家精准扶贫相关文件精神和政策,村民根据自己的家庭贫困状况提出申请并填写贫困户申请书,然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公平公正地投票选举贫困户,确定贫困户初选名单,对初选名单公示7天。由村委会提出申请,开发区党委会专题讨论审核确认,将贫困户拟定名单再次审核公示,并报告市扶贫指挥部,统一进行公告,严格“两公示一公告”等程序,做到了贫困户“应纳尽纳”,杜绝了“漏评”“错评”现象的发生。
2、扶贫扶志扶智并重。培育贫困户的劳动技能,联合人社部门请养殖专家举办了劳动技能下乡培训班,培训贫困户40余人,主讲课程有稻虾养殖、畜牧养殖、果树栽培及管理、优质水稻种植等。通过培训,提高了贫困户的种养技能。
3、落实相关政策。一是在“八个一批”产业奖补上,全区申报小龙虾及网箱养鳝44户,申报金额达27400元;二是开展健康讲座进万家活动。把健康扶贫政策宣讲到千家万户,开展贫困户免费体检,补充医疗、大病保险实行一站式服务,让贫困户看得起病,享受到医疗政策的优惠待遇;三是实施“雨露计划”全覆盖。全区3名在校职业教育学生均享受政策;四是扶贫小额贷款抓落实。全区有产业发展需求农户12户,帮助其落实贷款84万元,户贷率11/%,户贷量7万元。
(三)明确工作任务,全面推进结对帮扶
1、加大帮扶协作力度。我区严格按照市精准脱贫结对帮扶工作的要求,积极组织全区干部职工及帮扶单位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并做到每位帮扶责任人包保不超过5人,对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大力宣传,为不断深化干部驻村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截至目前,全区79户245个贫困人口全部落实帮扶,真正做到帮扶全覆盖。
2、提高帮扶效率。每月基层工作日,开发区组织帮扶责任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深入贫困户家中进行政策宣传,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掌握了贫困户的需求,让每一个贫困户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温暖。
3、抓扶贫网建设。走社会化扶贫新路,积极引导贫困户注册社会扶贫网,发布需求。组织全区干部、帮扶责任人和社会爱心人士加入社会扶贫网,重点对全区61户贫困低保户、75个留守儿童、29个留守老人、1个五保户实行对接,切实加强社会扶贫力度。同时免费为贫困户每户发手机一部,并组织技术人员上门教技术,加快了社会扶贫网的应用和推广。
(四)聚焦项目扶持,增强扶贫造血功能
1、立足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产业扶贫。目前二村共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企业等),共发展社员153户,带动贫困户50余户,组织参加茶园、果园技术操作、田间管理等技能培训,引导贫困户就近务工、联系产品销售等方式,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约1.1万元;二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促进扶贫产业开发。为贫困户统一规划发展生态茶叶、优质果园、特种养殖(如小龙虾、网箱养鳝、泥鳅等)、香莲种植、稻虾连作、虾莲连作等特色产业。引导发展黄鳝、龙虾、泥鳅等特色养殖,推动康养、垂钓、采摘等农业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2、做大做强特色旅游。将生态水果、生态大湖健康养殖与旅游、垂钓、采摘相结合。推动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大力发展以休闲、娱乐、乡情、民俗、采摘为主题的乡村特色旅游,带动特色产业桑葚基地、湘莲基地及生态农庄等产业双向发展,实施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汤家咀村5月份与“赤壁热线”、“万通源”等联系,充分利用“双休日”、“自驾游”等形式,增加客源,力促销路,通过乡村特色旅游销售桑果近20吨,实现基地农户平均增收1.5万元以上。
3、推动民宿建设。以专业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着力打造沧湖民宿产业。将农村闲置房产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利用乡村旅游带动住宿餐饮服务业发展,以实现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和持续增收。同时引导打工就业。根据有关政策要求,解决引导贫困户和残疾人员到市维达力或蒲纺工业园区打工就业,增加收入。
(五)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整改工作
对照省考核反馈的问题清单,围绕四个聚焦,确保“三统一”。一是聚焦“错评”问题,重点核实建档立卡贫困户有车、有房、有财政供养人口及经商办企业等问题,及时入户核查情况,坚持实事求是,予以清退或者保留;二是聚焦“漏评”问题,调查核实暗访、信访举报、督查检查、电视问政等反映的问题,凡符合贫困户条件的,全部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三是聚焦“未整户识别”问题,及时核实国网系统、《扶贫手册》、“帮扶连心卡”中家庭人数与家庭实际人数不一致的问题,坚持整户识别,以家庭实际人数为准;四是聚焦国扶系统信息有误的问题,进村入户摸清贫困户实际情况,纠正系统中贫困户、贫困村和自然村不正确的指标信息。经排查,全区人口自然增加2人、自然减少5人,家庭成员漏评22人,实现了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与国网系统数据、纸质资料档案“三统一”。
(六)强化检查监督,不断压实工作责任
结合扶贫工作实际,制定完善了结对帮扶考核评价细则,严格实行“一月一分析、一季一通报、半年一小结,一年一考核”的工作机制,由开发区扶贫办牵头,会同区纪委抽调人员组成督查工作组,采取查看资料台账和贫困户现身说法,了解帮扶责任人开展帮扶工作是否扎实,帮扶效果是否明显等。对工作踏实、帮扶成效明显的干部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不实的干部,由纪委对其进行约谈或通报批评,将帮扶成效纳入干部职工年度考核内容,与绩效挂钩,确保不走过场,工作落到实处,真正把帮扶责任压实。
三、下步打算
(一)进一步强化扶贫责任。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严格做到“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做到惠民政策支持不变、党员干部帮扶力度不减,避免出现返贫现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稳定可持续脱贫,让脱贫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进一步夯实产业扶贫项目。开发区将进一步依托资源优势和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契机,加大产业发展力度,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紧紧围绕村集体增收和贫困户脱贫的中心任务,建立增加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一是普安村、汤家咀村已向市扶贫办申请分别建设200亩、500亩生态采摘果园,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又为贫困户提供打工就业机会;二是抓好稻虾轮作、湘莲种植、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大脱贫户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多提供科普读物,增强他们的种养殖技能,自力更生,发家致富。
(三)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一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建设,加快乡村旅游建设步伐,扩大群众劳动就业增收机会,增强群众获得感;二是抓好危房改造安居工程,让所有群众安居乐业;三是抓好饮用水改造工程,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四是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市环境整治工作要求,开发区购买垃圾车一辆、垃圾桶300个,对公路主干道、组级公路、农户房前屋后等进行日清日扫日运,创造干净、整洁、美丽、和谐的农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