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赤壁市赤壁镇 返回赤壁政府首页

行政村

行政村

太平口村

太平口村位于赤壁镇南大门。东与铁山村交界,南与黄盖湖镇毗邻,西靠长江与洪湖市隔江相望,北与九毫堤村田地相连。村委会驻地为三组,距赤壁镇区7.5公里,离赤壁市35公里。太平口村在1966年前,为太平口、日光、佐湖三个大队,1966年合并为东风六大队。八十年代初期,东风六大队改名为太平口大队。拆区建镇后由太平口大队改名为太平口村。

太平口村有9个村民小组,九个自然村落(石灰嘴、太平口、窑湾、户家山、鹰嘴山、老屋嘴、麻毫场、程家嘴)。全村558户,总人口2755人。90岁以上老人有3人。

全村国土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90亩,其中水田面积1730亩,旱地面积1156亩。水域面积900亩。林地面积600亩。森林面积360亩。境内有大佐湖、小佐湖、陈宝坡等塘堰;有大山一座。

1954年长江发洪水,长江干堤决口。

1956年,该地发生火灾,烧毁茅草房108户。

1972年,因火灾烧毁30余户。

1972年,该村因粮、棉、油、猪四超纲要而被评为湖北省“农业学大赛先进集体”,且办有砖瓦厂、榨油厂、茶场、林场和棉花加工厂等村级企业。

1973年,时任省委副书记姜一到我村视察,奖给太平口村一台290拖拉机。

1996年,洪灾致使太平口老街农户在垸外房子被淹,后全部搬迁到垸内移民新村中,其中太平口点83户、窑湾点10户。

1996-1998年间,长江发生洪水,因江水上涨,垸内积水。市政府迅速组织解放军到干堤上严防死守,保卫了长江干堤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垸内发挥电排的威力,抗洪排渍,保证了农业收成。

地域特色

在每年二月初二时,太平口村民以自然村为单位,各家出资50元至100元(称“土地费”),集体购买香、纸、鞭、炮以及肉、鱼、蔬菜等,每年轮流到一户人家中热闹庆祝,其余各户都安排一人参与庆祝活动。共同祝贺正月结束、新年来到,全村人都有新气象。该习俗自解放前开始,沿袭至今。


东柳村

东柳村地处赤壁市西部,距国家4A级风景区三国赤壁古战场3公里。这里四季分明,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辖区内以平原地带为主,地势平缓,土壤肥沃。

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共375户,总人口2003人,其中中共党员60名。全村耕地面积4455亩,山林面积325亩。人居环境优美,邻里和睦,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该村交通便利,赤壁旅游快速通道穿村而过。村民经济收入以产业务工、外出打工及农业收入为主。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等方式,实现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有连片高产优质水稻及高产油菜示范基地2500亩,果蔬基地520亩,葡萄基地300亩,人均纯收入13500元。

下一步,该村将结合本村实际,依托三国赤壁旅游优势,大力发展观光及特色产业,努力将东柳村建设成为集观光、采摘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美丽新乡村。

东柳村航拍

九毫堤村

九毫堤村位于赤壁镇西南角,东与石头口社区交界,南与东柳村相连,西与太平口村毗邻,北靠长江,隔江与洪湖新沟渡口相望。村委会驻地为黄家码头八组,距赤壁镇3公里,市区35公里。从前该地为洞庭湖汊,经常被水淹,水退后有人在此安放九个鱼毫捕鱼,又因村落背靠长江大堤,故名为九毫堤村。全村国土面积十二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公顷,水域面积10公顷,林地1公顷,森林覆盖率54%。九毫村辖小河沿、黄家墩、九毫堤、黄家码头四个自然村落,8个村民小组,全村680户,人口3058人,九十岁以上老人4人。

九毫堤村解放前隶属嘉鱼县,五十年代划归蒲圻县六合乡农协会辖管。1952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互助组合并成两个农业合作社,属车埠区赤壁管区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农业合作社改为生产大队。1962年改为区。1975年赤壁公社、九毫六合合并为东风四大队。从解放闸至赤壁街道共十四个生产队,人口五千多人,撤区建镇后,东风四大队改为九毫堤村(石头口垸子洲改为石头口村)。

九毫堤村主要名山有西南面的陈家咀和麻毫埫、古时洞庭湖杨幺水寨、垸内有深水湖、黄家河、朱家河及垸子洲内套。麻毫埫、陈家咀是九毫一到四组的林地,据村里老人说,古宋代有杨幺带水兵驻扎洞庭湖水寨,麻毫埫即其后寨。八十年代有村民王送殡,挖墓穴时,掏出金器多件,后报文管部门收藏。旧时九毫堤有新沟渡口,后因新建轮渡后废止了。

九毫堤村从1998年始,连续十三年先后被省、地、市评为先进村、红旗村。2008年前省委书记罗清泉来村指导工作,省委副书记周坚锐来村视察。咸宁市副书记丁小强、市委前书记王铭德多次来村视察指导工作。2009年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来村视察。

九毫堤村移民新居

九毫堤村钢构蔬菜大棚集景

石头口社区

石头口社区位于长江东岸,东与本镇的八把刀村接壤,东南与柳山湖镇的吴家门村、易家堤村一堤之隔,南与九毫村相连,西与洪湖市的乌林隔江相望,北与东风村毗邻,距赤壁市区36公里。

石头口社区名的由来历史悠久,有两种传说。

一是“石龙口”之说:相传在东汉末年,有一位道者在此地传授道教,据说诸葛亮曾也在此地拜他为师。有一次,道者带了一大帮弟子来到赤壁矶头南边一面十来丈的宽大石壁前,抽出宝剑在那石壁上画了一条长龙,口里念念有辞。刹那间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黑暗中闪出一道金光腾空而起,一条金色的巨龙,头接云天,尾连江水,把江水搅得巨浪翻滚,水几乎漫到江岸。弟子们吓得惊心动魄,魂不附体,个个战战栗栗,磕头拜忏,大声央求“师傅善过……”。那道者见状,口里又念起咒语,这条巨龙又在顷刻间化作了一条红色石龙回归石壁之上,栩栩如生。直到前几十年都斑驳能辨,后来久经风霜,加之人为破坏,难以见到。“石头口”的名字,也是人们口头呼叫错误所致。

二是“石头口”之说:长江此段江面狭窄,水流湍急,人们称此处为“石头矶”,该矶头上游15里处有个“太平口”,下15里有“陆溪口”,因而后来人们把这中间的口岸称为“石头口”,一直沿袭至今。很早以前,石头口的码头是鄂南通往武汉、上海和国外的茶麻古商埠。

石头口自魏、晋至元均属蒲圻所辖,明洪武元年划归嘉鱼县,设石头口巡检司,1950年正式划归本市。现为赤壁镇政府驻地。

解放初石头口属南复乡,后改为六合乡管辖。曾也改为解放乡,称六合大队。人民公社时期属赤壁公社辖区,与九毫村合二为一,名为东风四大队。改革开放初,政府机构改革,该村与九毫村又一分为二,属于石头口镇管理,村名为石头口村。1987年赤壁镇与石头口镇合并成赤壁镇,该村仍名为石头口村。2004年行政体制改革,将原来的同心村与该村合并,后村改社区,直至现在。

现在石头口社区有11个组,由镇区街道、垸子洲、潘、魏家墩、白泥塘、大屋墩、刘家嘴、七湾、柘树等自然村落组成。汉、回两族和谐共处,共有686户,总人口3416人。90岁以上的老人有37人。

全社区国土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82亩,水域面积500亩,林地1200亩。

社区内有两座鲜为人知的山:

——鲇鱼山,状如鲇鱼,头扁尾小,且长而窄,紧靠金鸾山南面。山上原建有“天符庙”,庙中供六脚六手菩萨。《三国演义》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郎纵火”一文中诸葛亮为周瑜看病把脉,看出“病因”,“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周瑜恳求赐教,将用何药治之时,孔明说“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方,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所说“异人”,便是这位天符菩萨。此人死后为神,显圣时现出原形则是六脚六手,横眉瞪眼,八面威风。60年代初,因要此庙作学校,将菩萨毁去。70年代该庙也被拆去。该庙下的路原叫天符路,后来建起街道,应叫“天符街”,当地的人们讹传为“天府街”。

——窑嘴山,位于赤壁金鸾山往柳山方向约1.5公里至七弯岔。元末陈友谅准备在此处建都,在此山周边造起100座砖窑,烧了许多大块青砖。一次陈友谅亲自来此处,站在一座最高的窑顶计点窑数。数来数去,只有九十九座窑,就是忘了自己立身的那座窑。于是,他叹了一口气说:“此处地脉太轻,明明是一百座窑,怎么只有九十九座?城不能建在此山。”于是放弃了此处建都的计划,所烧砖全部给老百姓盖了房子。不久,他在与朱元璋残战中死去。

金銮山下尚有一口历史著名的庞统井,曾供当地人们饮用,现在外表犹存,只供游人观赏。

历史重大事件:

1936年这里曾发生过一次大洪水,许多人饥寒交迫,饿殍遍地。也有很多人逃荒至洪山等地。

1944年垸子洲、石头口一带,鄂南指挥部的一批人马击溃国民党王翦波部队之后,在小柏山休整,准备前往洪湖,不料被嘉鱼、临湘的一支人马包围,在垸子洲一带打了一仗。红军团团长青雄虎和总队司令汤楚英率领战士向赤壁山突围,其中一个阻击排在垸子洲沙滩上全部牺牲。红军团副政委李平带着几位战士从小道逃出时,当地农民金忠信用小船将他们渡江出洪湖,才幸免遇难。解放后金忠信被划为坏分子,是李平曾来赤壁看望年逾花甲的金老忠信先先,并建议当地政府摘掉了他坏分子的帽子。

1951年全面开展土地革命,农民翻身得解放,将地主、恶霸的财产分给了广大贫雇农,此后又开展了清匪反霸、三反五反运动,巩固农民政权。

1954年6—7月连降大雨,赤壁垸外江水猛涨到32.02米,江堤溃口,石头口一带一片汪洋。在党的领下,广大人民群众安全转移在附近山上,灾后政府又扶植灾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后修江堤民垸,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1966年国家投资在垸子洲修建一座大型排灌两用抽水机站,大大提高了当地的抗灾能力,该站在1999年为了长江大堤安全被废去。

1966年开展“系统回四清”运动,并进驻了工作组。当时这里属于东风四大队,清查了村里“四不清”干部并撤销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职务。并从经济上予以退赔。接着全国又发动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实行了学生、红卫兵南北大串连活动。紧接着开展“破四旧、立四新”活动。赤壁“凤雏庵”的庞统塑像被北方来的红卫兵给砸烂了(1980年恢复)。

1969年村里派了大量的劳力投入到全市的重大工程:梅湖皂潭河道改道。

1976年毛主席逝世,大队党支部在石头口设了灵堂,全村群众都参加了悼念毛主席活动。

1977年-1980年大队领导群众抓革命促生产,大搞水利建设。在胡兴民副县长亲切关怀下,兴建起石头口外垸“血防电站”,解决了石头口一带垸内的抗旱和小垸排涝灭螺问题。

1982年,响应党中央号召,全村开展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按农村人口承包到户,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并按面积向国家交纳公粮、水费,完成粮食、油料、牲猪等问题。

1985年上级交通部门投资在石头口建起了长江横江汽车渡口,解决了鄂南与荆州地区物流畅通的大问题。

1996年夏季连降大雨,长江水位达到32.85米,该村的小垸即将溃口。为防止小堤自行溃口撕裂,造成更大损失,赤壁镇镇长龙腾芳带领石头口村村长胡青山及两个熟悉水性的村民驾船掘堤放水,不料小堤自身已经撕裂崩溃。由于水位落差太大,船上的几位同志连人带船被激流卷走,不知去向。现场的市、镇领导迅速派员用冲锋舟四处搜寻未果。直到深夜,几位被洪水冲散的同志,在不同的岸边苏醒过来。洪水过后,政府采取移民建镇方式,将靠近长江干堤的35户居民,迁居到安全地带——现在的黄公巷。

1997年石头口老街房屋第一次实行了全面仿古改造。

1998年、1999年两年长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1998年水位高达33.73米,1999年水位达33.22米。汛期我村干群日夜防守,战胜了特大洪涝灾害。

    2000年为引民进镇,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扩大镇区范围,赤壁镇政府以经济补贴、简化手续,减少收费项目等方式,引进了20户村民进镇,在周郎大道(石头口境内)按政府统一规划,设计延长周郎大道150多米长的街道。以后又陆续有单位和农户也落户这里。

2001年政府颁布了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对村民的土地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整,该村有8个组的土地进行了调整,并颁发了全国统一制订的土地承包《合同证书》。

2004年国家投资将蒲洪公路进行了拓宽化,并铺成了优质沥青路面。

2005年-2007年山东“达尔文”集团来我镇组建了“湖北三国赤壁旅游开发总公司”投资3.1亿人民币在石头口及东风境内开展旅游项目建设,动员了石头口街道120多户居民拆迁誊地,在石头口的黄公巷前又建起了一条“黄公二巷”街道。

2008年政府投资4500多万元,将石头口、东风大道、周郎大道、同兴大道、金鸾街、天府街实行了第二次仿古改造。

2009年至2011年政府对同心大道、周郎大道进行了美化和亮化。

2011年至2013年政府扩建街道,完善城市功能。在石头口六组(潘、魏家墩境内)征地50亩,新建赤壁大型菜场。同时,为了整合土地资源,将孙权路(原同心村)建成孙权长街,此街已初成刍形。

2011年12月10日,正在开展“三国赤壁文化旅游节”期间,“三国赤壁书法诗墙”揭幕仪式在该村同心路小游园举行,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书协理事刘永泽,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梁必文,中国书联会员罗丹青,咸宁市委副书记、赤壁市委书记丁小强、市长江斌,咸宁市文联主席柯于明等出席了揭幕仪式。

东风村

东风村位于赤壁镇东北角,东临陆水河下游出口,南与八把刀村、同心村毗邻,西与赤壁矶头山、南屏山相连,北靠长江大堤,隔江与洪湖市乌林相望,村委会驻地为矶湾(一组),距市区38公里,因境内有三国赤壁诸葛亮借东风的拜风台而得名。

东风村由矶湾、军民界、余家墩、王家墩、乔家墩、蔡家墩、庄屋等自然村落组成。清末隶属嘉鱼县南复乡,民国时归石头口巡检司管辖。1950年划归蒲圻县,由赤壁垸农协会管辖。1952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互助组合并为全民、光辉两个高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更名为全民一大队、光辉一大队。1966年5月,两大队合并为东风二大队。1981年2月更名为东风大队。1984年2月更名为东风村。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每个自然村落一个组,686户,2986人,90岁以上4人。全村国土面积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61.4亩,水域面积20亩,森林覆盖率100%。

境内有赤壁山、南屏山,是三国赤壁古战场遗址所在地,建有三国赤壁古战场旅游景点。

风土人情:一组矶湾与二组军民界是回汉杂居的村民小组,虽然多年杂居,基本汉化,仍有其不同的风俗习惯。回族属伊斯兰教,其主持教仪、讲授经典的人被称为阿訇,俗称老师傅。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要请老师傅,红喜请老师傅为男女二家见证交盘,白喜请老师傅为亡者念古兰经。过年过节,牛、羊、鸡都要请老师傅宰杀。回族不养猪,不吃猪肉。其教规是不偷、不抢、不赌、不嫖,说话言而有信,不准出尔反尔。家里老人去世,不唱孝歌,不准吃烟、喝酒,要用土葬。

文化遗址、风景名胜:东风村是三国赤壁古战场所在地,村西是赤壁山(俗称矶头山),矶头西面有“赤壁”摩崖石刻。矶头回水湾有一旅游码头,可停靠大型旅游客轮,码头上有江泽民“三国赤壁古战场”题词。矶头上有辛亥革命元老蔡汉卿师长主持修建的“翼江亭”,与大型周瑜雕像,矶头东建有赤壁大战陈列馆。与矶头相连的南面有一南屏山,山上建有庙宇,庙宇前面是拜风台,后面是武候宫、三清殿。

八把刀村

八把刀村位于赤壁市赤壁镇东北角,东紧挨陆水河畔,南与柳山湖镇长山毗邻,西接赤壁镇镇区,北靠东风村。全村共486户,5个民族,总人口1886人,90岁以上老人6人。全村国土面积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8公顷,养殖水面60公顷,山林30公顷,绿化覆盖率20%。全村仅靠柳山镇长江北侧有山石矿藏少计,为保护自然环境资源,未开发。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八把刀村还是洞庭湖一角,这里地势低洼多水,冬露夏淹。仅十余户回族人家居住在沿柳山矶头窑湾一带。三十年代后,因迫于生计,从湖北的黄陂、孝感、大悟、洪湖,湖南的沅江、益阳、长沙、湘阴等地陆陆续续来了垦荒大军。移民潮四、五十年代为最高峰,六十年代结束。先来的移民们他们筑堤防洪,围湖造田。因湖南籍人较多,有大都住在棚户中,当时周边人们称八把刀村为“湖南棚子”人。后该地已发展有近千人规模,大伙聚首商议,取名“耀远”村,意为“照耀远方”。四十年代,耀远村大修水利,蔡师长、王师长、杜师长、马师长出资援助,并联合当时的东风村、石头口村部分民众,户户凑钱,人人出力,把河堤从石头口村竹园湾沿柳山长山窑湾拐角起,一直修筑到赤壁镇区的背部南屏山脚下。当时的下赤壁镇三个自然村落就自然形成了。

冬修水利时,在现在的五组居住地意外挖出了战场上搏斗使用的大刀八把,后来人们为了记其出处,称该村为“八把刀”。另一说法,每年春外地人来打草肥田,为了保护草场,由八位身强力壮的汉子,自发组成保卫队,与外来打草者比似打草技巧及数量。能胜我者,以客相待,免收草场费,反之一律由八位汉子负责收取草场费。故称八把刀。还有一说法,相传关羽兵驻蜀湖,一日跨马提刀巡游于陆水之滨,忽然徐晃等九员曹将来袭,将关羽围困厮杀。危急之时,水中飞出八位与关羽一模一样的神将。关羽大奇怎么八人和关某一般模样,八将道:“我等是主公忠义化身”。战毕,飞入水中化为鱼。这种鱼头小腹宽,形如关刀而得名关刀鱼。从此后人将此地方称之为“八把刀”。

历史重大事件:

1954发生了窰湾倒口处大溃口,全村浸泡在洪水中达九十多天。

1965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为了破四旧、立四新,在当时赤壁人民公社的统一部署下,耀远村更名为“东风一”村。

1969年政府在窑湾建了电排站,使我村下赤壁三村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保障。

1981年,全国统一规范执行原始地名,结合该村地处历史上发生赤壁大战古战场延伸地,以八把古战场遗留兵器为物证,及万里长江南岸第一险的发生地,即把整个“东风一”大队冠名为“八把刀”大队。

1998年夏,窑湾倒口处再次发生大管涌。时任水利部部长纽茂生、湖北省委书记郭树言亲临视察.解放军某部高炮一连官兵抗洪抢险,坚守堤防二十多天。抗洪英雄高建成在老倒堵口坚守险段一星期。全村境内92%农作物被淹达20多天,早稻颗粒无收。赤壁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派劳力、送晚秧、捐化肥、为该村灾后重建给予大力援助。

2011年,在政策的扶持下实行了以机代牛,实现农田耕作农机化。水源充足为八把刀村创造了水产养殖发展的条件。养鱼、养鳖、养黄鳝、养龙虾共115户,养殖面积1200亩,鲜鱼产量20万斤,黄鳝产量8万余斤,龙虾13万斤,甲鱼1万余斤。养殖专业户 28 个。水产养殖已成为地方支柱产业。

周郎嘴村

周郎嘴村位于赤壁南面,东与柳山湖镇的易家堤村一堤之隔,南与小柏山村、沧湖开发区相依,西与太平口村毗邻、北与东柳村相连。全村耕地面积3285亩,其中水田2087亩、旱地1198亩。山林面积8600亩,水域面积3800亩。森林覆盖率98.84%,矿场资源主要有铁、煤等矿藏,分布在阴家山、铁山脚下、张家坡等地(多数已被开采)。村委会座落在周郎村八组。据考证,三国赤壁之战的大本营曾驻于此。东汉末年三国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命周公瑾为抗曹操八十三万大军。都督周瑜选择了这个依山傍水、资源丰富之地安营扎寨。水兵就在郭公湖、清江寨湖中操练,骑兵就在赤壁广阔平原上用武演练。当时周郎嘴的山嘴伸得特别长,周瑜的营帐就设在山嘴之上,以利四方瞭望,“周郎嘴”的名称就由此而来。

历史重大事件:

1941年,鄂南红军汪子霞(鄂南军师长)和叶文辉(联络员)等在此领导革命被日军知道,该村村民朱雷声、朱考声、李德松等在祝家坡被杀害。朱储声幸免遇难。同年国民党在铁山庄屋冲留下惨无人道的口号“过了庄屋冲,鸡犬不放松;大山烧、小山抄、见到石头砍三刀”,杀害了该村村民李世梅、李世柏、宋礼章、李长发等人,并烧毁民房60多间。

1947至1948年,连续两年大水,饿死了许多老百姓。

1954年洪水,政府派了工作组,用木船将救灾大米、资金送到每一个灾民手中,与解放前荒年相比,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

1966年国家投资10万元建起抗旱电站5,,改善全村耕地6000多亩。

70年八把刀村与东柳村合并,成了东柳村一部分。

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设区建乡,八把刀村从东柳村划分出来,重新恢复了“周郎嘴”村的名称。

80年代,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村民朱家礼为首发扬精神,个人挖隧道70多米,建起私人抗旱水电站,轰动全县。

1997年,周郎人民穷则思变,大办果园林。举全村之力挖出300多亩荒山,首次拍卖给个体户经营,掀起了一个大办果园的热潮,直至现在该村的果园经济久盛不衰,不断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2001—2003年,村两委组织全村村民将本村的公路路基进行了拓宽改造,全村修公路长达50多公里。   

    2006年,全市第一个争得国家项目资金200万元,村委会筹集资金180万元。使全村自然村庄的公路硬化20多公里,使广大村民得到了好处。

2006年政府又一次机构改革,将原铁山、庙山、周郎嘴三村合一。将村名定为“周郎嘴”。村委会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村里统一规划,统一协调,改造了一片公用土地,争取政府的扶持资金,率先帮扶贫困户,结合危房改造,清洁家园,办起了新农村示范点,先后建起一批漂漂亮亮的标准化楼房。村里也建起了高标准的“周郎嘴村党群服务中心”,共3层26间,计810平方米。内设医务室、办公大厅、农业合作社、党员活动室、老年人活动中心、下午五点半学校、图书室等,大大方便了群众,使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妥善安排。

2012年被省委评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村荣誉称号。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此驻点。

文化遗址:

望风石:位于周郎嘴山顶。相传山顶有一块巨石,周瑜大都督在赤壁之战期间在此望风。公瑾在营中等候诸葛亮所说东风,忽听到有人喊道“东风来了”,公瑾一闻此言,顺手取了一柄大刀,跃上山顶,望着军旗正向西方飘扬。顿时他又是惊喜又是妒恨,忍不住在巨石连跺双足,冲到营寨,召集左右,采取火攻战术,大败了曹兵。后来,当地人们见到周瑜望风的那块巨石上真的留下一双深深的足迹和大刀下的印痕。故此,人们便取名叫这块石头为望风石。

国公湖:位于周郎嘴山与庙山之间,三面环山,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公瑾在赤壁之战时,就在周郎嘴安营扎寨,水兵在国公湖水上操练,乔老国公曾来此探望其女二乔时,见到此湖水清澈透底,水味甘甜,昼棹湖上,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每当旭日东升与夕阳西斜之时,青山倒影;湖中游鱼跃跃,湖岸花草树木,苍翠欲滴,时而鱼鹰往复,掠腥而去,宛如仙境,亦观其水兵演练,凝视入酣,大小舟筏,连环而动,兵卒披甲,操戈挥帜,逐鹿其上,杀杀戮戮,喊声震耳。乔老连日近观远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直到公瑾克曹制胜。乔老余兴未尽,临别之时对此湖赞不绝口,想在此长居下去。因公瑾作战有功,乔老生下二位好女,把此湖赏给乔老。故此,该湖命名为“国公湖”。后有诗曰:知命年间得偿湖,国公俸业乐康娱,有缘女配周郎婿,常莅江东作故居。

清江寨:位于庙山与铁山之间,三面环山,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该湖水较浅,水来源较广,水底具有藻类植物,因而水质尤为清澈。流入长江,与江水汇合,泾渭分明,是东吴水军营寨之一。故名“清江寨”。有诗曰“寨驻清江士气豪,萧萧烈马战旗摇。励兵秣马军威振,勇助周郎去破曹”。

丁公塘:相传三国赤壁之战前夕,周瑜都督的大本营驻扎在石嘴头(赤壁之战后改名周郎嘴),周珍的大将徐盛、丁奉守护着军营。战马刚刚迈步,不料前足一滑,陷于泥坑,马愈是挣扎愈陷愈深,不能自拔。丁奉见状,在马背上紧挟双腿,双足踮起,将马一挟而起。马已脱陷,冲上山坡,但丁奉用力过猛,右足陷于泥潭太深。他使劲拔腿,眼前已成一个大泥坑,。马夫急忙将大刀伸过去,丁奉手接刀柄,纵身一跃,挣上岸边,跃上马背向山梁走去,只见右腿上的靴子已陷入坑中,他身后的小坑已成一个很大的水塘,后来人们便将这个塘叫做“丁公塘”、“靴子塘”。后来有人写诗赞曰:“丁公洗马后,意欲上山梁,足陷泥潭里,拔身靴子塘,将才载史册,宝地又重光。”

小柏山村

小柏山村在出赤壁市城区西向,沿赤壁旅游快速通道24-27公里处。东临陆水河故道,南与车埠镇枫桥村接壤,西邻沧湖开发区,北靠松柏湖水库。村委会建在洪山岔路口,距赤壁古战场景区12公里。因古时狮子山盛生柏树故取名小柏山街道,村名因街道名而来。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710户,3045人90岁(含90岁)以上老人58人。全村国土面积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80亩,主产粮、棉、油;以狮子山、主公山、柏公山、虎山、灵济观山等山脉形成的山林面积共3950亩,主产竹、木、茶;以杨家湾、松柏湖汊、沧湖汊、龙坑湖汊等水域面积1800亩,主产鱼虾、湘莲。

小柏山村在大公社时期名合兴大队,其近邻有松柏、和平、灯塔、光明等大队。松柏、和平、灯塔在四清运动时合并为同心大队。1970年同心大队与柳山湖农场一同划入赤壁公社,后改为东风七大队。1983年东风七大队划回小柏山乡,改为芦林畈村,合兴大队改为小柏山村,光明大队改为茅铺岭村。1987年行政改制,小柏山乡并入赤壁镇。2004年小柏山、芦林畈、茅铺岭合并为小柏山村,原小柏山村五、六组划入沧湖开发区。

地域特色

小柏山村原住民都属汉族,其宗教信仰都是儒、道、释三教混崇。过去如结婚行冠礼、拜寿行寿礼、悼亡行丧礼,均以儒家礼仪为主。其方式是典礼主人于事前聘请本宗族或当地有名望的儒生为掌礼人,掌礼人按主家的意向邀请一定的儒生为礼士,届时在规范的程序中进行演奏、歌诗、步舞等庆祝活动。但这种活动格调较高,一般人家难以办到。后来经过简化,结婚、嫁女只能由一两位儒生举行简单的仪式,悼亡则请几位和尚或道士进行开路、送葬、七七等超度祭祀活动。

一、二组之地的灵济观庙,原为赤壁之战时东吴拒曹的第二道防线。后来人们为了怀念吴王孙权,故建庙供像祀奉,原庙毁于战火之中,至近年方修复。

该村杨家湾湖边草地上,原本突出两块大岩石,每块均30余立方米大,宛如两只鸡匍匐在草地上,故称鸡公石、鸡母石。因其石特异而流传了很多神话传说。1970年修团、宝公路时将其炸毁用来修建三号桥。

青山村

青山村,因其境内有青山咀而得名,自古沿用至今。人民公社时期称青山大队,隶属小柏区小柏人民公社管辖。改革开放初到一九八四年更名为青山村,属赤壁镇人民政府所辖。到2005年合大村时,又将苏区横港村、青山村合并为一,继续沿用青山村村名。

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30个自然村落。456户,总人口2384人。全村90岁以上老人4人。

青山村东距赤壁市区21公里,北距三国古战场赤壁镇12公里。赤壁快速通道穿境而过,里程达3.5公里,交通十分便捷。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0余亩,自然山7000余亩,绿化面积2500余亩,主要林木以杉树、楠竹著称,湖泊塘堰水库及养殖水面1500余亩。境内港汊纵横,土地肥沃,鱼肥粮丰;丘陵起伏,水秀山青,林丰竹茂,风光秀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马鞍山、麂角山、九岭十八坡富有盛名,远近知晓。赤壁旅游快速通道两旁新楼林立,商贸店铺12个,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