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蝶变之路 ——茶庵岭镇温泉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情况汇报
茶庵岭镇温泉村因地下含有丰富的温泉水资源而得名,版土面积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8公顷,水田面积87公顷,森林面积320公顷,有8个村民小组,26个自然村落,1658人,其中贫困户47户164人,均已脱贫。1950年为温泉乡,1956年为三泉乡明星、金星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为三泉管理区温泉、明星大队;1961年合并为茶庵公社温泉大队;1984撤社改乡为温泉村。该村共有党员62名,党小组3个,其中:大学生党员9名、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村“两委”5人,后备干部1人,无宗教场所及祠堂,是2010年省级科学发展“魅力村庄”,2014年省级生态文明村,2015年湖北省宜居村庄,咸宁市2015年第四季度最洁净村庄,2015年咸宁市文明村、2015年美丽乡村示范点、2016年咸宁市党建工作优秀单位、2019年乡村振兴示范点。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扎实开展“主题党日”“六事联动”、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使党员干部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新时代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近年来,该村通过七个方面发力实施乡村振兴。
以“旅”为径,兴产业
温泉村委会注重挖掘泉精神,弘扬茶文化。2007年成功吸引润丰公司,兴建占地5280亩的五龙山温泉度假区,打造田园式高端休闲养生胜地、有精品酒店、度假别墅、温泉洗浴等特色旅游模式;2011年引进占地1820亩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羊楼洞茶生态文化产业园,打造茶产业开发和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2014年引进占地800亩的五龙山生态农业公司、打造花溪、苗圃旅游景观,商旅互促带动服务业发展,形成集泡泉、采摘、赏花、品茶、漫游为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产业链,实现了第一、二、三产业融合。温泉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家门口务工多达500余人次,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每年为村民创收300余万元,为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通过与五龙山温泉度假区、羊楼洞茶生态文化产业园、五龙山生态农业公司等驻村企业实施“组织共建、党员共管、活动同抓、困难互帮、资源共享”模式,三大企业把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流向村民,村民为企业发展提供土地、劳动力等支持,搭建了党组织作用发挥新平台,走出了一条党建与企业共发展互促共赢的新路子
以“人”为本,重发展
温泉村委会重视吸引本土人才返乡,鼓励能人创业。如今七组在外务工、返乡创业的余安清、王安武等五位农户合股成立了300多亩的金估山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将赤壁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古色古香上下三重的金家山七组余家老宅,内外包装设计成为喝茶、住宿、餐饮休闲旅游场所,还种植了200亩油茶和50亩果园,此外四组王启斌在鱼塘边开的农家乐餐馆;雷传龙的40亩蓝莓、桔子基地,赵陆军的80余亩黄桃基地,三组黎南林等依托春泉庄建立的林东户外拓展专业合作社以及李平3万只温泉蛋鸡厂等,在一大批回乡创业的能人带领下,近年来新发展特色农庄2家、种植养殖龙头企业3个,开发油茶、水果、蘑菇、花卉苗圃基地6处,带动就业200余人,在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从创业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5名,村党组织活力进一步增强。
以“特”为媒,强效益
温泉村以农业增效为核心,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该村种植业以荸荠、西瓜、甘蔗、湘莲、蘑菇、水果等为主,养殖业以小龙虾、鱼、鸡、鸭等为主,以该村3家龙头企业,4家合作社为核心,以基地+农户带动模式,发挥城郊区位、国道沿线、乡村旅游等优势,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基地建设、产业互动,加速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的步伐,通过订单方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不断增强经济效益。其中深入开展“党员联系贫困户”,引导党员根据自身实际和特长能力,按照自愿承诺、公开定诺、支部审诺、督查践诺、定期评诺的方式,引导“能人”党员承诺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有一定能力的党员积极参与为民服务、外出党员承诺提供务工、致富信息、贫困户党员带头脱贫,当好先锋,作出表率,发挥模范作用,引导其他贫困户向党员贫困户看齐,党员示范带动全村47户贫困户,通过特色产业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以“德”为先,谋善治
温泉村委会着力健全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组织振兴。该村2017年8月通过公开民主选举方式产生了温泉村村民事务理事会,有20名理事,为村里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退休教师或致富能人,政治素质高,关心群众,热心公益,办事公道,享有较高威望,牵头制订了《温泉村村规民约》和《温泉村环境卫生公约》,极大推动文明乡风、民风、家风的建立,是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在该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讲堂等处处活跃,他们既是村级事务的“组织员”,为民办事的“服务员”,也是党政策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小到垃圾处理,大到山林纠纷、宅基地纠纷、邻里纠纷,村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村民事务理事会,通过提前介入,依据村规民约调处萌芽状态的矛盾纠纷30余起,维护了安定和谐,使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温泉村坚持公开和民主监督,设立村务公开栏和监督小组,党务、村务、财务每月公开、财务收支、项目建设、救灾款物发放等及时监督。通过制定“两委”工作制、村民评议党员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职制、民事村办等制度,明确服务内容,制定“便民服务指南”和“服务项目清单”,进一步优化“五务合一”综合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及时解决热点、难点,切实发挥党支部在群众心中的作用,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特色、优质、满意的服务。
以“建”为根,打基础
温泉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大力度。①道路基础:2015年新修道路贺家湾与程家湾2.2公里,小农水整改项目修建田间机耕路2.5公里,2016年廖家山组级公路1公里,2018年余家湾1.4公里,赵家湾1公里,2019年4.2公里田园综合体道路建设、修通了新农村台渠边至南渠200m公路,实施了107国道拓宽工程。②水利基础:2015年田间沟渠U型槽4000余米,塘堰取淤护砌3座,2019年扶贫项目完成南渠清障等,马家组30万元的渠道清淤护砌,2019水利局投入30余万元对彭家咀大塘进行了清淤护砌。③农田基础:2011年至2018年国土平整项目,修通了田间机耕路7.8公里,排洪港护砌6.4公里,排洪港清淤3.2公里,塘堰取淤护砌21口,农田灌溉挡水坝2处,抗旱机站2个,通车公路桥1座,田间沟渠U型槽2000余米,2019年争取国土部门高标准农田奖补资金40万元,对村四组王家屋场进行了道路、场地硬化、绿化补栽。④公共基础:2015年村争取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00万元,在村三组新村建设篮球场,停车场,文化墙,添置健身器材,绿化补栽等工程建设,2019年争取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投入近400万元,将新农村内的道路、花坛、塘堰进行了整改,完成国道沿线8个自然湾150盏路灯安装。⑤民生基础:2017年5月份村与长沙铁路涵洞公司联系,投资30万余元维修解决了大庄铁路涵洞严重积水,影响老百姓出行困难的问题,2019年解决了新农村至南渠500m污水管道安装排放工程。帮助贫困户马四明硬化门前晒谷场,帮助贫困户王海燕、王祚凯、马礼树等修通了入户道路,协调水产部门为贫困户熊南方送去鱼苗1万余尾等等。修通硬化了贫困户熊南方入户路50m,并硬化门前的场地130m2,硬化但西若门前场地110m2;新建一组广场舞场地150m2。
以“美”为要,塑宜居
温泉村实施山坡植绿、身边增绿、庭院披绿三大工程,以庭院小美带动乡村大美。新农村安置点现有65套花园小洋房,2020年上半年共栽种绿植2800棵、花卉300株,全村森林覆盖率达65%,实现山水相依的生态环境美。2019年共拆除空心房、破旧危房8栋,立面改造2.3万平方米,绘制文化墙3处。推广户分类、村收集无害化处理垃圾,推进“厕所革命”,改造旱厕202户,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相结合,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措施,逐步改善全村能源结构。2019年温泉村环境整治投入20余万元,添置了一台清运车,发放了150个分类垃圾桶,成立了10人垃圾清扫突击队,各村民小组安排一名专人负责清扫,清运员马小国每月两次清运,组织村民外出参观环境整治2次,落实党员带头包保自家门前的四包制度,形成了支部组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环境保护良好局面。温泉村村民真正过上了“在家门口就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听得见鸟语、闻得见花香”的幸福生活。
以“文”为魂,促繁荣
温泉村委会注重倡导孝老爱亲、厚养薄葬、勤俭节约、制止餐饮浪费等文化理念,丰富群众“金”色文化生活,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建起农家书屋、妇女儿童之家、文体活动室、农家堂屋等,免费支持广场舞音响组建2支45人舞蹈队,成立文化中心户,开展身边好人、脱贫之星、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采取群众推荐、群众评选的方式,累计评选出200余户“星级文明户”,30余家五好文明家庭,400余户平安家庭,成立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讲堂,塑造优秀的家风文化,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组建5支志愿服务队80余人,定期开展新时代实践活动。当前读书看报、学习科技文化的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亲子旅游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健身跳广舞的多了、夫妻相骂的少了等等,形成了关爱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的良好风气,整个温泉村展现出一派文明新气象。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温泉村委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心齐气顺、乡邻和谐,以党建引领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创收,建设生态宜居幸福新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