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赤壁市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
索引号 : 11346509/2018-1564000 文       号 : 赤政办发〔2018〕69号
主题分类: 教育 发文单位: 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名       称: 关于印发赤壁市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18年12月15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18年12月14日
赤政办发〔2018〕69号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赤壁市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019—2021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赤壁市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2月14日
赤壁市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019—2021年)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提高全市教育质量,根据国家、省、咸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赤壁市质量强市建设要求和我市教育现状,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全市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展目标
(一)全面加强德育工作。
全市中小学要认真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使我市中小学生道德素质有明显提高。
(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使全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审美情趣,尊重热爱劳动。
(三)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师德师风根本好转,敬业精神明显增强,自我学习能力显著提高,教学教研水平明显提升。
(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夯实小学阶段质量基础。在同等难度系数参照下,2021年语文学科平均分在2018年全市统考的基础上年均递增4%左右;数学平均分年均递增约5%,英语平均分年均递增8%左右。为全市小学毕业生打牢知识基础,使其在初中阶段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
2.重塑中考在咸宁市的领先地位。2021年全市中考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七个学科平均分在咸宁各县市区位居前列,有效分率在咸宁市县市区中位居第一,总分前1000名人数在咸宁市保持领先。有效分率从32%提高至45%,优分率从9.17%提高至15%,及格率从40.2%提高到60%,为全市普通高中学校输送基础扎实,习惯良好,持续学习能力强的优质生源。
3.提升我市高考在全省的竞争实力。2019年和2020年高考,赤壁一中要在2018年的基础上实现稳步提升,全市一本总人数,考入985大学、211大学总数逐年递增10%,确保3人进入咸宁市文理科总分前10名,力争1人考入清华北大,在咸宁各县市区一中保持领先优势,缩小同鄂南高中差距,实现全市高考总量提升,质量提高的目标。2021年高考,赤壁一中要保证两名学生具有冲击清华、北大的实力;文理科各有2人进入咸宁市总分前10名;确保60人考入985大学,100人考入211大学,考入985、211大学等重点大学总人数在咸宁各县市区一中保持领先;赤壁一中一本上线率要突破40%(不含艺体生),一本上线人数在咸宁市各县市一中保持较大领先,在全省省级示范高中(县一级)位居中等以上水平;全市本科上线率在2017年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58%,在咸宁各县市区保持领先,在全省位居中等以上水平。
三、工作重点
夯实一个阵地——要夯实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抓实两类考试——一是落实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和教材教法考试;二是将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常态化、制度化。
打牢三个基础——抓好“立德树人”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夯实育人基础;抓好教师各类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夯实师资基础;抓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夯实管理基础。
构建四套体系——初步构建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教学质量检测和评估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体系。
四、工作措施
(一)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有效化解超级大校和大班额现象,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必须本着“盘活存量,培植增量,增加总量”的原则,从以下六个方面统筹做好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整合高中资源:有序实施新一中搬迁新区计划,整合蒲圻高中和车埠高中,新成立赤壁市第二中学。
二是新办两所小学:在东洲片区新办一所小学,补齐赤壁市城区东南片教育资源短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恢复原汪家堡小学,解决建设中的生态新城人口聚集所需学位。
三是推广集团式办学:积极推进优质学校集团式办学,加快实小车站校区、二实小周画校区、实验中学华舟校区与各校本部之间一体化进程,实现校区之间深度融合。及时总结、推广集团式办学经验,进一步扩大城乡集团式办学的覆盖面,快速扩充城乡优质教育资源。
四是合理布局乡镇学校: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改造2—3所农村边远学校。官塘镇小、车埠镇小、赵李桥镇小等三所大班额学校要采取有效举措,新增教学用房,化解入学压力。
五是开展学区试点工作:在农村学校稳妥开展学区制改革试点,成立蒲纺学区和赤壁学区,对柳山学校、黄盖湖学校等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规划,教学活动,教师培训等统一谋划,统一管理,通过学区内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和空中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区内学校协同发展,共同提升。
六是补充民办教育资源:引入一所12年制高端民办学校,补充、优化我市教育资源,满足家长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加大我市民办学校的管理力度,整合现有民办教育资源,促使其提档升级。
通过三年左右时间,逐步消除全市超级大校和56人以上的大班额。
(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要切实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真正将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
各中小学要全面贯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全市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建设,严禁教师从事有偿家教活动和推销教辅资料。划定师德红线,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将教师社会失信行为纳入师德考核评价内容。表扬师德优秀教师,使全市教师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
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夯实教师“备教批辅考”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开展两年一度的教师教育理论、教材教法业务考试,促使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抓实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积极开展网络研修,有效开展校本培训,经常开展各类优质课、论文、基本功大赛。要将教学研究活动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实现“研教合一”。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向全国名校、名师学习,提升我市教师的眼界与境界。
(四)健全教师管理体制。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构建教师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将教师师德师风、考勤管理、教学工作、教育质量、教研成果等全面纳入教师绩效评估体系之内,并运用到教师绩效工资发放、进城晋职、评优评先之中,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
有序推进“县管校聘”的教师管理体制,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为教师交流轮岗提供制度保障。
认真做好教师岗位设置工作,依据教师工作业绩,做好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五)强化校长队伍建设。
健全校长队伍的考核、评价和任用体系,以提升教育质量管理水平为导向,选拔一批有定力、懂管理、重质量的校长队伍。
加强校长队伍梯队建设,将一批教学管理能力突出的副校长提拔到校长岗位。建立城区学校中层干部的定向培养机制,加强城区学校校级领导校际间交流。
(六)聚焦教学质量检测。
市教育局要加强小学非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抽样检测工作,坚持小学毕业年级的调研考试,提升全市小学阶段教学质量。
教研室要加强全市七、八年级教学质量抽样检测,要对九年级中考备考工作进行全程高效指导。完善九年级四月、五月调考各个环节,做到合理调考,有效分析,科学指导,提高我市中考成绩。
全市高中要在咸宁市教科院和咸宁市各学科高指委的指导下,加强各年级高考备考工作。要特别做好高三年级的一轮、二轮、三轮复习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抓好高三年级调研考试,做到合理安排,有效组织、科学分析、及时改进,提升高考备考质量。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在名师评选、职称评定和教师进城考试资格审查过程中充分考量教师所任学科的教学质量,合理使用考试结果。
(七)全面提升高考质量。
赤壁一中作为我市唯一的省级示范高中,必须树立全省争先,引领全市的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干部竞争上岗,教师全员聘任与分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志存高远,执着一流的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
二是打造一流队伍:牢牢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办法,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激发教师发展内需,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一流的教师队伍。
三是引进优质人才:用优惠的政策吸引、选拔师范类高校优秀毕业生来校任教,确保教师生活顺心,工作安心,教学上心,以最快的速度优化教师队伍。
四是涵养优质生源:创办赤壁一中附属初中,采用“2+4”初高中衔接教学模式,为赤壁一中涵养优质生源,进一步提高我市985、211重点大学上线人数。加强教学个性化、精细化管理,逐步减少班级人数,开展针对性强的教学辅导,教学竞赛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五是重视培优工作:全力争取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确保每年为重点大学输送更多高端人才。
六是落实各类保障:市政府在学校硬件建设,优质生源的输送,发展经费的保障,高考成绩的激励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重塑赤壁一中教育辉煌。
要做好全市普通高中协同发展。全市普通高中要立足实际,创先争优,办出特色,不断提高本科上线率。要以创办赤壁市第二中学为契机,合理调整高中招生方案,在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分配中引入竞争机制,激励赤壁一中、第二中学展开良性竞争,实现共同发展。
积极主动应对新高考。深入研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积极开展“选课走班”实验,学生生涯规划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确保我市新高考改革有序推进。
(八)建立质量激励机制。
为了进一步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我市将逐步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教学质量激励机制。
中考奖——要以基础质量整体提升为目标,对全市中考优胜学校和乡镇进行奖励。中考奖励要谋划长远,突出重点,区分城乡,核定基数,鼓励弱校,用良好的政策导向激励全市初中学校和教师树立质量意识,提升教学品质,提高教学效果。
高考奖——要以彰显教学成果为宗旨,科学制订高考奖励方案,充分调动全市高中教师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高考奖做好七个“结合”:结合清华、北大,“双一流”大学和一本大学的指标权重;结合与咸宁各县市一中横向对比和与全省县市一中纵向比较;结合毕业班与非毕业班的贡献比值;结合班级内教师和学科组教师双线考评;结合年级组的集体贡献与名师的引领作用;结合同时调动赤壁一中和普通高中两类学校积极性;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两者并重。
(九)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要切实加强平安校园的创建工作,坚持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市长联席会议制度,部门联动,分工协作,综合治理,形成合力,保障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治安良好,确保学生平安,校园稳定。
(十)大力实施特色办校。
要积极开展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各中小学要充分发掘我市地方文化资源,将三国文化、茶文化、革命传统文化、河湖文化、竹乡文化有效整合,形成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各校要紧密结合本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特点,凝练、培育、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做到“一校一特,一校一品”。
(十一)办好学前、中职教育。
认真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扩充学前教育资源。成立赤壁市学前教育管理办公室,加强全市公民办幼儿园的有效管理,提高我市学前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健全中职集团管理机制,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协作,主动对接工业园区建设,精心培植专业品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要擦亮蒲圻师范的人文、历史品牌,创新幼师专业培养模式,适应学前教育迅猛发展的现实需求。
五、综合保障
(一)组织保障。
学校党总支(支部)要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总揽全局,要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学做合一,全面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将党建工作和班子建设、作风建设紧密结合,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师资保障。
面对我市教师年龄严重老化,总量尚有不足的现状,要未雨绸缪,主动应对中小学学生数大幅增加和化解大班额带来的教师编制进一步紧张的困难,按照“缺额全补”的原则足额补充中小学教师,做到配齐数量,提高质量,调优结构。
创新思路,实施“教育优秀人才引进计划”。通过省级平台及时补充农村教师;提供优惠政策,增加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签约人数;用好“招硕引博”政策,为赤壁教育引入高端人才;通过对外文化合作交流为赤壁一中、实验外国语学校聘请优秀外教;建立公正合理的遴选机制,做好在外工作的赤壁籍公办教师返乡任教工作。
基于市直学校在全市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在市编办、人社局的组织领导下,单列市直学校教师招录计划,单独组织市直学校教师招聘考试,提高市直学校教师招录准入门槛,提升市直学校招录教师素质,优化市直学校教师队伍。
(三)经费保障。
1.建立稳定增长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对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土地收入计提教育资金这“两费一金”的足额收缴,并全额用于支持全市教育事业发展,逐步解决制约我市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足额拨付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中职教育、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和工作经费。
2.设立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生产力,举行两年一届的“赤壁市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活动,设立赤壁市教研成果奖励基金,对已有突出成果的课题给予奖励,对正在开展的有突出价值的教育科研课题予以资金扶持,树立我市教育科研品牌。激励全市教师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优质课、论文、基本功竞赛,全面提升全市教师教学教研水平和赤壁教育的科研含量。
3.积极开展各级名师、名校长评选和表扬活动。坚持开展名师、名校长的评选活动,要设立政府专项基金,为各级名师、名校长和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发放津贴,配套工作经费,予以通报表扬。
4.按政策要求落实教师待遇。探索完善教职工岗位设置和薪资管理办法,绩效工资发放和班主任津贴发放办法,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实现教者从优,优者从教的目标。
(四)设施保障。
1.加快信息化装备建设。全面整合各类资源和服务,加快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创新,全面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目标。加强信息化装备建设,完成我市第一批“班班通”设备的换装,做好全市录播教室更新升级,加强微机室、电子图书馆建设,组织各类网络培训,提升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2.完善功能室建设。切实加强全市中小学实验室、功能室建设和设施配套,重点建设一批中小学创客实验室,逐步解决我市小学科学、信息技术教师短缺的问题。切实加强中学理化生实验教学,科学、公正组织全市实验中考,提高中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新高考改革“选课走班”要求,为全市高中配齐各类实验室、功能室,提升我市高中学生学科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探究精神,为我市高考质量提升提供良好的设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