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赤壁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7—2020年)的通知
索引号 : 11346509/2017-1563865 文       号 : 赤政办发〔2017〕59号
主题分类: 卫生 发文单位: 赤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
名       称: 关于印发赤壁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7—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17年07月28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17年07月28日
赤政办发〔2017〕59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赤壁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7—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7月26日
赤壁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
(2017-2020年)
为进一步完善赤壁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为全市居民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鄂政办发〔2015〕86号)、《咸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咸宁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咸政办发〔2016〕67号)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赤壁市位于湖北省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总面积1723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201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3.45万人,常住人口48.94万人。
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360亿元,财政总收入24.43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5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83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11亿元。
2016年全市共有各类注册医疗卫生机构227家,其中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家,二级妇幼保健院1家,血防专科医院1家,疾控机构1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1家,血吸虫病防控机构1家,乡镇卫生院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村卫生室13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2家,民营综合医院3家,个体诊所(门诊部)43家。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02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212人(千人口医师2.5人),执业注册护士1337人(千人口注册护士2.7人)
2016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开放床位2132张,其中市办公立医院1470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97张,民营医院165张。
2016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5台,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2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LA)1台,800毫安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2台。
二、主要问题
(一)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分布不均衡。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和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缺乏,设备落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仍不够,大量患者追逐优质医疗资源的脚步始终迫切,由此导致医疗服务体系上重下轻,整体服务效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存在找好医生看病难,上二、三级医院看病贵问题。
(二)学科建设滞后,服务能力不强。尽管近几年我市加大了重点学科建设的力度,省级重点专科有一定突破,但总体上还是建设滞后,缺乏学科带头人,水平不高,导致病人外转到省级医院。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基本医疗服务面对的社会需求日趋增加,儿科、产科、老年人护理、中医等医疗资源供给短缺的问题更是凸显。
(三)民营医疗机构规模小,档次低。2016年民营医院开放床位数占医院开放总床位数的10.09%,既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要求,也满足不了患者多层次多样化的就医需求。
(四)卫生服务体系的系统性不强,效率不高。乡镇卫生院的职能定位还不清晰,发展参差不齐,服务效率普遍不高;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院之间没有形成有效合作,存在医疗资源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趋势。
(五)乡村医生严重老化。5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占80%以上,业务水平低,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师只占5%左右,乡村医生后继无人。
第二章 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稳增长、优布局、调结构、补短板、增效率、提能力”为主线,进一步加强供给,完善调控,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改进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规划目标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与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实现居民“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市”的目标,为实现 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奠定坚实的医疗卫生资源基础。
三、规划原则
(一)坚持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根据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合理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规模和布局,强化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卫生资源的增量提质。
(二)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促进公正公平。同时,注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使用的科学性与协调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三)坚持总量适度发展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保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适度发展,同时合理规划增量,科学调整存量,优化城乡之间、不同专科之间、公立与社会办医之间、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之间等医疗卫生资源结构,保持协调发展。
(四)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切实落实政府在规划、制度建设、投入保障及监管等方面的责任,确保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同时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不同层次的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
(五)坚持系统整合。加强全行业监管与属地化管理,统筹预防、医疗和康复,中西医并重,注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促进均衡发展。
(六)坚持分级分类管理。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统筹不同区域、类型、层级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和布局。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合理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具体指标
到2020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52张, 其中康复护理床位0.5张,中医类床位0.7张,精神专科床位0.25张,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数达3202张。
表1 :2020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
2016年现状 |
2020年目标 |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
4.38 |
5.52 |
其中:(一) 医院 |
3.38 |
4.32 |
1、市办公立医院 |
2.98 |
3.24 |
2、社会办医院 |
0.40 |
1.08 |
(二)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
1.0 |
1.2 |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2.5 |
2.75 |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
2.7 |
3.01 |
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
0.4 |
0.6 |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
1.2 |
2-3 |
医护比 |
1:1.1 |
1:1.1 |
市办医院床护比 |
1:0.5 |
1:0.5 |
市办综合性医院单体适宜床位规模 |
|
300-800 |
平均住院日 |
8.7 |
8 |
注:2020年按常住人口 58万规划
表2 : 2020年赤壁市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床位构成
指 标 |
医院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
床位合计 (张) |
床位占比 (%) |
|
床位数 |
2506 |
696 |
3202 |
- |
|
按床位类 别划 分 |
治疗床位 |
1851 |
516 |
2367 |
73.9 |
康复护理床位 |
110 |
180 |
290 |
9.1 |
|
中医类床位 |
400 |
- |
400 |
12.5 |
|
精神专科床位 |
145 |
- |
145 |
4.5 |
|
按所有制性质划分 |
公立 |
1880 |
696 |
2576 |
80.4 |
民营 |
626 |
|
626 |
19.6 |
第三章 医疗卫生机构与床位设置
建立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市级医院为龙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市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合理分工、密切配合、相互补充、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多元化办医的格局。
一、医院设置
规划到2020年赤壁市每千常住人口医院床位达到4.32张(不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医院床位将由1635张增加到2506张。
(一)市办公立医院设置
综合考虑城镇化、人口分布、地理交通环境和疾病谱等因素,全市共设置市办公立医院4所,分别为赤壁市人民医院、赤壁市蒲纺医院、赤壁市中医医院、赤壁市血防专科医院。
1.综合医院。主要承担市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和疑难病转诊以及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同时承担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是政府向市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市人民医院规划床位800张,重点加强学科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到2020年,市人民医院提升至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水平,打造成湘鄂毗邻区域医疗中心。市蒲纺医院规划床位400张,加挂“同济赤壁医院”牌子,进一步完善同济爱康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托管模式,支持改制为股份制医院。市蒲纺医院要重点加强肿瘤科、精神科、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走大专科小综合、错位发展的模式。到2020年,市蒲纺医院达到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水平,建设成为鄂南肿瘤诊疗中心。
2.市中医医院。规划床位400张。强化中医特色,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到2020年,争取达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
3.专科医院。市血防专科医院,加挂“赤壁市第三人民医院” 牌子,规划设置床位80张。主要负责全市血吸虫病患者的治疗。到2020年,争取达到二级甲等专科医院水平。
表3 : 市直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
医疗卫生 机构名称 |
等级 |
2016年实际开放床位(张) |
2020年规划开放床位(张) |
|
现状 |
规划 |
|||
市人民医院 |
二级 |
三级 |
500 |
800 |
市蒲纺医院 |
二级 |
三级 |
480 |
400 |
市中医医院 |
二级 |
三级 |
320 |
400 |
市妇幼保健院 |
二级 |
二级 |
90 |
200 |
市血防专科医院 |
一级 |
二级 |
80 |
80 |
合 计 |
|
|
1470 |
1880 |
(二)社会办医院
社会办医院主要包括社会力量举办的医院和转制的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社会办医院可以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可以提供高端服务,满足非基本需求;可以提供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服务,对公立医院形成补充。
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1.08张床位为社公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在符合床位总量规划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类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站)、以及儿童、妇产、老年病、慢性病、临终关怀等诊疗机构;原则上各类专科医疗机构只审批设置1所,并且在赤壁市主城区不再审批综合性医疗机构,在赤壁生态新城设置1所300张床位以上的综合医院。
表4:赤壁市社会办医院规划一览表
医疗机构名称 |
等级 |
2016年实际开放床位(张) |
2020年规划开放床位(张) |
|
现状 |
规划 |
|||
赤壁德和医院 |
一级 |
一级 |
50 |
50 |
赤壁仁爱医院 |
一级 |
一级 |
40 |
40 |
赤壁惠民医院 |
一级 |
一级 |
75 |
75 |
赤壁德和妇产医院 |
- |
二级 |
- |
60 |
待设置医疗机构 |
- |
- |
- |
401 |
合计 |
|
|
165 |
626 |
二、基层医疗机构设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和疑难重症病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个体诊所(门诊部)等。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按每千常住人口1.2张配置。规划床位数从497张增加到696张。
(一)乡镇卫生院
每个建制乡镇设置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全市共设置11所乡镇卫生院,其中中心卫生院4所(分别为官塘驿镇中心卫生院、神山镇中心卫生院、赵李桥镇中心卫生院、车埠镇中心卫生院)。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在城区每个街道办事处或每3万至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共设置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为蒲圻办事处莼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挂市第二人民医院牌子)、蒲圻办事处凤凰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赤马港办事处赤马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赤马港办事处汪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挂市红十字会医院牌子),执业地点迁至赤壁生态新城,陆水湖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居委会或每0.8万至1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三)村卫生室
原则上每个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不设村卫生室。全市共设置村卫生室135个左右。支持交通便利的村合并建设中心村卫生室。村卫生室内保留计划生育服务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村卫生室实行“六统一两独立”一体化管理模式。
(四)个体诊所
个体诊所等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不受规划布局与设置数量的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
三、公共卫生机构设置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是向辖区内提供专业公共服务(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女保健、精神卫生、急救、采供血、卫生计生监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标准管理、计划生育、出生缺陷防治等),并承担相应管理工作的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急救中心(站)、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等。
(一)疾控预防控制机构设置
设立赤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管理、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工作。重点加强基础建设和人才培养,切实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二)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设置
设立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综合监督执法局。其主要职能:依法承担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及消毒产品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监督检查;依法开展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放射诊疗、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工作的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依法监督传染病防治工作;依法监督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执业活动,整顿和规划医疗服务市场秩序,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依法开展对母婴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和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两非”行为。重点要加强综合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完善监督执法网络建设,提高监督执法能力。厘清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监等部门的职责。
(三)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设置
设立市妇幼保健院,加挂“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市儿童医院”牌子。规划床位200张。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牌子。
主要功能:作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业务指导中心,贯彻落实“以保健为中心,以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和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方针”,提供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以及与妇女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服务,开展妇幼保健技术培训、业务指导、检查考核、信息管理、适宜技术推广等工作。
(四)医疗急救机构设置
依托市人民医院设立赤壁市医疗急救中心(简称“120”),依托官塘驿、神山、赵李桥、车埠等镇卫生院设置4所急救站。急救中心(站)全部由政府直接举办。到2020年按照每万人口配置0.2辆救护车,全市共配置救护车12辆。
医疗急救中心的主要功能:建立现代化的指挥调度平台和医疗急救网络,完善紧急救援体系,组建灾难医学救援力量,负责市域内日常院前急救或指挥调度辖区内的院前急救工作;发生突发事件时,指挥调度辖区内医疗卫生资源,开展紧急救援;对辖区内急救站、医院急诊科以及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强群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提升全市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
(五)精神卫生防治机构设置
依托市蒲纺医院设立赤壁市精神卫生中心。规划设置床位120张。到2020年,建立以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
精神卫生防治体系的主要功能:承担精神疾病急性住院治疗和科研教学、精神疾病监测、预防、治疗、培训、康复,开展精神咨询,加强精神卫生宣传,对精神卫生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技术指导。其中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承担重性精神疾病的急性住院冶疗,综合医院精神科负责精神疾病普通治疗,基层基疗卫生机构负责提供医疗康复服务、生活照料。
第四章 卫生人员配置规划
一、人员配备
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75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达到3.01人,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医生0.5人,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达到0.6人,全市配置执业(助理)医师1595人,注册护士1745人,人才规模与全市居民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城乡和区域医药卫生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各类人才队伍统筹协调发展。
(一)医院
以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配置为重点,全市医护比达到1:1.1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5。未达到床护比和医护比标准的,原则上不允许扩大床位规模。根据规划确需扩大规模的,需按50%以上的拟增床位储备人才。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达到3.5人以上,基本实现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其中,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2—3名全科医生,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全科医生。村卫生室原则上按每千人口配备1名乡村医生,规划到2020年配备300名左右乡村医生,每所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
(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达到0.6人以上,各级各类公共卫生人才满足工作需要。市疾控中心人员配置原则上为1.1人/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低于70%。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局人员原则上按0.7人/万人的比例核定,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不低于70%。市妇幼保健院人员配置标准为41—70人,临床人员按设立床位数,以1:1.7安排编制,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80%。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公共卫生人员编制比例按服务人口每千人口0.15人核定(每所卫生院不少于3人),其中至少应包括1名专职妇幼保健人员。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精神卫生防治任务,其中中心卫生院应当至少配备1名专职精神卫生医师。
表5:赤壁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置规划
单位 |
2016年现状 |
2020年规划 |
||
执业(助理)医师(人) |
执业注册护士(人) |
执业(助理)医师(人) |
执业注册护士(人) |
|
市人民医院 |
253 |
339 |
360 |
430 |
市蒲纺医院 |
118 |
205 |
180 |
220 |
市中医医院 |
103 |
115 |
170 |
220 |
市妇幼保健院 |
68 |
73 |
110 |
130 |
市血防专科医院 |
36 |
45 |
55 |
60 |
市疾控中心 |
37 |
32 |
50 |
40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
401 |
319 |
410 |
380 |
赤壁德和医院 |
36 |
46 |
50 |
65 |
赤壁仁爱医院 |
20 |
25 |
45 |
40 |
赤壁惠民医院 |
27 |
31 |
45 |
50 |
其它医疗卫生机构 |
113 |
107 |
120 |
110 |
合计 |
1212 |
1337 |
1595 |
1745 |
二、人才引进和培养
(一)完善卫生人才制度
坚持“科教兴医、人才强卫”战略,建立与社会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卫生人才资源系统,加强卫生人才信息的沟通和服务,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引导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优化卫生人才配置,逐步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和单位各司其职的宏观管理机制,实现卫生人力资源全行业管理。
(二)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补充和引进力度,多渠道培养卫生人才。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达到2.75人、3.01人的配置目标,市级医疗机构新进人员除护理专业以外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人员要求大专以上学历或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的条件。到2020年,市级医疗机构引进或培养医学博士19人,医学硕士95人。
(三)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医务人员酬薪水平,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对医疗卫生机构单独制定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合理提高人员奖励水平,到2020年,将人员支出占比提高到35%以上。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工资政策和标准。绩效工资以综合绩效考核为依据,突出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注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四)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落实好“5+3”、“3+2”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一是建立健全科研机制,积极创造条件,落实科研项目,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力争每年新立项1项,开展2项以上科研项目。二是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医疗卫生单位继续医学教育活动项目的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覆盖率达100%,继续医学教育对象获取规定学历的达标率达90%以上,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卫生专技人员学历水平达专科以上的占95%。三是着力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每年选拔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到市级、省级医院进修学习,通过举办学习进修班、参加在职学历教育、举办专题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升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四是加强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选拔高素质年轻、后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建好后备干部队伍;五是利用湖北科技学院等大中院校资源,扎实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招录计划,大力培养基层全科医生。
第五章 其他卫生资源配置
一、设备配置
(一)总体要求
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管理,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超常装备,严禁公立医院举债或以合作投放方式配置大型医用设备。支持市人民医院或社会资本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推行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
规划到2020年,新增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 9台,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3台,X线正电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ET—CT)1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LA)2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1台,氩氦刀1台,高压氧舱1台。
表6: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
医疗卫生 机构名称 |
2016年实际 |
2020年规划新增 |
市人民医院 |
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64排)1台、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0.35T)1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1台 |
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1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LA)1台、X线正电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ET-CT)1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1台、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1台、其它单价在50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1台 |
市蒲纺医院 |
CT1台、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1台、LA1台,DSA1台 |
CT1台、LA1台、氩氦刀1台、高压氧舱1台 |
市中医医院 |
CT1台 |
CT1台、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1台 |
市妇幼保健院 |
|
CT1台 |
市血防专科医院 |
CT1台 |
|
赤壁德和医院 |
|
CT1台 |
赤壁仁爱医院 |
CT1台 |
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1台 |
赤壁惠民医院 |
|
CT1台 |
莼川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 |
|
CT1台 |
官塘驿镇中心卫生院 |
|
CT1台 |
赵李桥镇中心卫生院 |
|
CT1台 |
(三)常规医用设备配置标准
参照《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妇幼保健院、所建设标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等配置。
二、学科配置
加强省、咸宁市临床重点专学科体系建设,集约全市管理、资金、人才、政策各方面要素,集中力量进行超常规建设,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取得突破性成效,到2020年,新增省级重点专科12个,市级重点专科36个。
表7:学科建设规划
医疗机 构名称 |
2016年实际 |
2020年规划新增 |
||
省级重 点专科 |
咸宁市级 重点专科 |
省级重 点专科 |
咸宁市级 重点专科 |
|
市人民医院 |
普通外科、临床药学科 |
普通外科、骨外科、妇产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检验科、儿科、口腔科、内分泌科、临床药学科、皮肤科、输血科 |
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儿科、泌尿外科、骨外科、检验科 |
消化内科、感染科、胸外科、呼吸内科、肿瘤科、脑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放射科、超声影像科 |
市蒲纺医院 |
|
精神病科 |
肿瘤科、精神病科 |
普外科、肿瘤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内科、放射科、检验科、妇科、胸外科、ICU、介入科 |
市中医医院 |
针灸科、肾病科 |
针灸科、肾病科、心脑血管科、骨伤科、妇科 |
骨伤科、 心脑血管科 |
康复科、老年病科、肛肠科 |
市妇幼保健院 |
|
|
儿科、妇产科 |
儿科、妇产科、 乳腺外科 |
市血防 专科医院 |
|
|
|
康复科 |
赤壁德和医院 |
|
|
|
普外科 |
赤壁仁爱医院 |
|
|
|
骨外科 |
赤壁惠民医院 |
|
|
|
医疗美容科 |
莼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
|
|
疼痛科、肛肠科 |
三、卫生信息资源配置
以赤壁市卫计局信息中心为依托,加快建设全市人口健康大数据中心,形成互联互通的涵盖公共卫、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卫生计生综合监督、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等业务应用系统的人口健康信息系统。人口健康大数据中心,形成互联互通的涵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卫生计生综合监督、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的人口健康信息系统。2020年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市人口并信息动态更新。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实现就医“一卡通”。以赤壁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为中心,构建一个政务网安全隔离,向上连通省级健康信息平台,向下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现健康信息互联共享,纵向贯穿省—市—县—乡镇—村、横向覆盖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计生信息网络,并建立完善的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一)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
一是升级现有区域健康信息应用平台,提升各接入医疗卫生机构的接口质量与数据质量,打通开展互联网便民应用的实时交互通道。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全市各医疗机构要通过信息平台建设,以服务患者为中心,实现院内临床、财务、管理等系统之间以及与区域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实现业务协同、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二是建设分级诊疗转诊平台,实现双向转诊,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三是实现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包括在手机APP上开展寻医导诊、分时段实时挂号、全流程消息推送、在线支付等,方便患者就医。四是开展健康资讯、个人健康档案管理、个人健康评估、健康咨询等健康增值应用,提高群众健康意识,促进“医防并重”。五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妇幼保健、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应用。
(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
积极推进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好市人民医院“1+5”远程医疗项目资源,支持市人民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医学影像、远程心电、远程检验、远程B超等。规划到2020年,6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人民医院远程医疗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人才设备共享,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服务水平。
第六章 功能整合与分工协作
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社会办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整合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实现医疗机构纵向整合和横向医防协作,为群众提供系统、连续、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防治结合
整合医疗和公共卫生资源,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慢性病防控中,确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体地位。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指导、培训和考核,建立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
进一步明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职责,着力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联防联控工作,将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以及职业病、精神疾病等病人的治疗职能移交给市人民医院和市蒲纺医院。强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技术指导和考核,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
完成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综合性医院及相关专科医院要依托公共卫生科,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合作,承担辖区内一定的公共卫生任务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建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偿机制和服务购买机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科建设,拓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确保各项公共卫生任务落实到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加强健康管理,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健康管理中心,在二级医院建立健康体检管理中心,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康管理门诊,免费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二、上下联动
建立并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医疗服务新模式,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市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医联体。
(一)成立区域医联体。 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同16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区域性医联体,市人民医院与湖北省人民医院结成医联体,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村卫生室实施一体化管理,从而形成省、市、乡镇(街道)、村四级分工协作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二)成立专科专病联盟。以市蒲纺医院为核心,组成以传染病、精神疾病、肿瘤等专科专病联盟。以市中医医院为核心,组成以中医、针灸、推拿、康复服务等专科专病联盟。以市妇幼保健院为核心,组成以妇女儿童保健服务等为主的专科专病联盟。
(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发挥医保政策杠杆作用,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支持和引导病人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人次占比达到75%,预约转诊占公立医院住院量的比例逐年提高。
(四)建立医师执业信息数据库并向公众提供在线查询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建立区域在线预约挂号平台,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转诊预约挂号服务,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病人优先安排诊疗和住院;将恢复期需要康复的病人或慢性病病人转诊到病人就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三、中西医并重
市中医医院要充分发挥加盟湖北省中医医院集团,挂牌成立湖北省中医院赤壁分院的优势,加强名医堂、中医养生堂和知名中医工作室建设,打造名院、名科和名医,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设置,增强中医科室服务能力。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整合资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同协作,提高重大疑难病、急危重症临床疗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西医综合服务能力,到2020年,力争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提供中医药服务。
四、加强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展
按照满足合理需求、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原则,按照社会办医疗机构大型医疗设备配备不低于床位比例,预留规划空间。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引进和培养人才,提升学术地位,落实医保同等待遇、建设规费减免、水电气热和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土地保障政策。加快实现与医疗保障机构、公立医疗机构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工作的机制。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工作,并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社会力量要加强自身管理,不断强化自身能力,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合作,确保公共卫生工作顺利开展。
五、医养结合
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二级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老年病房。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开通绿色就诊通道,协同发展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
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康复和护理床位。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为居家养老和社区日间照料机构的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开展和养老机构签约服务,为其提供医疗服务,做好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医养结合床位。
第七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与监督评价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是政府对卫生计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切实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工作的领导,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政府的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建立问责制。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用地。
卫生计生、发展改革、财政、城乡规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协调一致地推进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卫生计生部门牵头制订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发展改革部门,将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会同卫生计生部门依据规划对新改扩建项目进行基本建设管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财政部门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落实相关经费;国土资源部门依据规划保障医疗卫生机构用地需求;机构编制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统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快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其他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和相关优惠政策
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切实落实对公立和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卫生支出增长幅度不能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预算支出增长幅度,保持政府卫生投入的持续增长。
发挥好政府财政性资金对卫生计生系统建设的引导作用,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合理控制卫生总费用的增长,明显减轻群众负担,降低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支出比例。政府卫生投入在注重硬件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更要注重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向专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倾斜,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效率。
严格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到2020年,将所有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公立医院全部纳入政府建设范围。全面落实政府在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六个方面的投入政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医院的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调整服务收费和增加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机制,可以探索由按“人头或床位补”转为按“服务量补”,形成“花钱买机制,花钱建机制”的财政补偿模式。
合理保障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人员及业务经费,确保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加强资金监管,注重绩效考核,政府投入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
继续执行医疗机构基础建设项目规费减免政策,调整减免项目、标准和范围,将全市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建设项目也纳入规费减免范畴。对上述机构异地新、改、扩建项目,要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在规划、立项、土地划拨或置换、水务、园林绿化、民防、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减免相关规费,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医疗规划建设用地。
三、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卫生资源调控和全行业管理,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创新水平。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作机制,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推进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和医药分开,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激励机制。加快发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建立完善以基本医保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建立更加合理的医保付费机制。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加快发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等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四、强化监督评价
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成立专门的评价工作小组,组织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评价过程中要实行公开评议、公平竞争,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规范、管理和保障区域卫生规划的有效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必要时开展联合督查,以推动规划落实,实现医疗卫生资源有序发展、合理配置、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