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解读】《关于公布第五批赤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政策解读
来       源 : 赤壁市文旅局 解读单位: 赤壁市文旅局
发布日期: 2023年09月07日 解读方式: 文字方式
名       称: 【部门解读】《关于公布第五批赤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政策解读 解读类型: 部门解读
2023年8月24日,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五批赤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赤政办发【2023】14号)。现将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相关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2021】24号),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公布的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赤壁绿茶制作技艺(咏峰翠毫)》《赤壁葛圣源竹盐制作技艺》《赤壁核雕》是我市新挖掘出的三个具有传承和保护性意义的非遗项目。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五批赤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二、项目简介
(一)《赤壁绿茶制作技艺(咏峰翠毫)》
赤壁茶事甚早,自魏晋时即开始有茶事记载,北宋时朝廷以赤壁茶往北域进行茶马贸易,明代时赤壁的“帽盒茶”大量销往我国北方及俄罗斯等地。明代时,赤壁开始生产加工绿茶。据《蒲圻志》及《湖北茶叶贸易志》等书籍记载: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本地的红茶、绿茶、砖茶成为大宗贸易商品,松峰山一带所出绿茶名闻遐迩。
清代末年,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在传统绿茶工艺的基础上,经过培育、采摘、加工技术的改良,赤壁茶人们创制出以“咏峰翠毫”为代表的名优绿茶。其以早春嫩芽为原料,紧重翠绿,间以白毫,滋味鲜爽,回甘悠长。有“一绿到底,三杯留香”的突出特点。
“咏峰翠毫”制作技艺自问世后,一直在赤壁民间茶坊、茶庄传承,解放后,由国营茶场制茶技师及学徒传承,改革开放后茶园多由个人承包,故多为茶场、茶企内传承。现其技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具有四十多年制茶经验的戴达武师傅。戴师傅和他的徒弟们,继承、发扬“咏峰翠毫”传统技艺,不断钻研创新,使“咏峰翠毫”由一个单一品种,发展成为四个系列、十几种产品的“咏峰系”产品群。近年来,“咏峰翠毫”在茶叶评比中,先后荣获“全国第六届中茶杯一等奖”、“全国农博会金奖”、“湖北省首届无公害名茶”等荣誉。
截止2021年底,“咏峰翠毫”年产量约10吨,总产值35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武汉、咸宁、岳阳、长沙、东莞、深圳等地,深受消费者欢迎。“咏峰翠毫”已成为赤壁高端绿茶的代表性品种。
咏峰翠毫的制作从采摘开始,头春茶从三月中旬开始采摘,一芽一至二叶,茁绿挺直。鲜叶采摘后进行平铺摊青,使鲜叶失去水分。杀青,则是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茶多酚等物质的酶促氧化,蒸发部分水分、散发青臭味,促进良好香气的形成。杀青后摊凉回潮,然后揉捻,使茶叶细胞壁破碎,茶汁附于表面,并使茶叶成条成形。接下来是毛火理条、有抓条和甩条手法,目的是塑形、失水、显毫。回润后,就到了最见手上功夫的阶段——手工搓条,经过匠人的巧手,此时的产品,已初现真容。经过烘干提香,用高温使茶叶中的芳香尽显。再经过风选、精制,就可以包装入库,一款产品方大功告成。
经过一代代制茶匠人薪火相传,在传承中不断改进、发展,吸收其他技艺的优点和长处,成就了“咏峰翠毫”的优良品质。其成品,外形细、圆、光、直,多白毫,色泽翠绿,开汤后香高持久,滋味鲜爽浓醇,回甘绵长,汤色明亮清澈,叶底黄嫩匀齐。嫩叶经过高手施展技艺,终成一杯好茶。
(二)《赤壁葛圣源竹盐制作技艺》
赤壁,因三国赤壁之战而得名,这里人杰地灵,文脉绵延,是东晋著名的道学家和医药学家葛洪修身、炼丹、著述之地。据史书(咸宁县志)和民间传说记载,相传,葛洪与妻子鲍姑被赤壁的秀丽风景和自然资源所吸引,于是决定移居赤壁,在当地隐世著述、治学求道,并通过自身所学悬壶济世,救治黎民百姓,当地人为了纪念葛洪,将其隐居的地方命名为“葛仙山”,并在葛仙山上修建“葛洪修道院”,而赤壁竹盐的雏形就在此阶段应运而生。
赤壁竹盐自东晋后期始,已历经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已成为赤壁历史文化的地域符号和文化名片,在2017年的中国第一届“中华国粹竹盐专家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学者就“竹盐”的起源正名。2019年,全国首家竹盐文化馆在武汉举行了揭牌仪式,中国盐业协会宋占京秘书长亲自为文化馆揭牌。2021年4月,“竹盐+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在武汉会议中心盛大召开。保护与传承赤壁竹盐,对我们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中华历史文化具有深刻意义。
赤壁竹盐,在品质上精心选材,遵循传统工艺,甄选生长三年以上、直径7厘米左右的壮年楠竹,切割为竹筒,将井矿盐、淡竹叶等自然精华,按比例调和灌入竹筒内,再用富硒黄土和巴马小分子团水搅拌成泥浆将竹筒封口,选用常青之树——松木原木作为燃料,放置于特制的炉窑中,历经700-1300摄氏度高温下,反复煅烧形成盐棒,后将其敲碎成粉末,即为竹盐。又因煅烧的次数和程度不同,而形成一烤竹盐、三烤竹盐、五烤竹盐。其中九烤竹盐,是在第九次煅烧时,窑炉内温度上升到1300摄氏度,超过盐的熔点,盐完全融化成液态,而形成钟乳石般的工艺品。
竹盐融合了井盐、富硒黄土、楠竹、松木、长寿之水的自然精华,完美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是一种纯天然、无公害、无化学添加的自然健康食品。它呈弱碱性,富含铜、铁、锌、镁、硒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备强大的抗氧化能力,有助于人体体内酸碱平衡,调理肠道健康。
刘腾,年轻时跟随着祖辈当学徒,学习赤壁竹盐制作技艺,学成后他全面掌握了竹盐制作的传统技艺,“手工操作、肉眼观火、舌尖辨盐”等传统绝技更是得心应手,自加入赤壁绿圣源竹业有限公司,他努力钻研不断优化改良竹盐传统工艺,不断提升竹盐制作的产出品质,推动了竹盐规模化量产。带领着二十余位工匠级的代表性传承人及学徒,致力于赤壁竹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保护和开发。
围绕赤壁竹盐文化,赤壁绿圣源竹业有限公司所研发生产出的赤壁竹盐系列产品已达百余种,荣获35项专利证书,覆盖人们日常所需方方面面,近年来参加了中国(广州)国际美博会、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赤壁非遗推介展会等知名博览会,惊艳亮相,圈粉无数,够产生持续性的市场经济价值。
如今,赤壁竹盐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市场,更远销俄罗斯、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和喜爱。赤壁竹盐已成为赤壁市绿色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官塘驿镇双丘村精准扶贫的引路人,赤壁竹盐,在传统技艺得到传承与发展同时,将助力赤壁产业兴旺、村民致富,促进乡村振兴!
(三)《赤壁核雕》
赤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境内山地、丘陵、平原、湖泊依次排列,基本构成“六山二水二分田”,土层深厚肥沃、富含矿物质元素的黏质壤土,盛产桃、李、杏等果树,产出的果核颜色统一、色泽红润、均匀油性好,纹路清晰、硬度适中,适合雕刻,能够充分展现核雕作品的立体感。为赤壁核雕艺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保证。赤壁核雕作品主题最具代表性的有“三国”系列故事及人物等传说,都是人们所熟知的故事,这也为赤壁核雕艺人们提供了最具想象的灵感来源。
明代王书远的核雕《苏东坡泛舟赤壁》,清代陈祖章以橄榄核雕刻的《赤壁夜游》均是核雕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赤壁核雕技艺,既继承了明代以来核雕这一民间传统技艺,又有所发展与创新,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在技艺上,赤壁核雕吸收了石雕、木雕、竹刻、微雕等艺术精华,具体技艺是在保持果核外形的前提下,首先布局,用细毛笔或者勾线笔在橄榄核合适的面上绘画出要雕刻的纹路、线条;然后开大型,使用合适的平刀或圆刀顺着画出的线条将果核多余的部分铲掉,直到作品的基本形态成型;再开脸(塑形),用小号平刀、圆刀、线刀等雕刻出人物的面部轮廓,衣着形状等细节部分;然后是精修,用线刀、圆刀、刮刀等将眼皮、眉坡等部位慢慢刮圆润,勾勒出基础表情深增加作品立体鲜活的视觉效果;最后打磨抛光,用抛光板或者砂纸慢慢去除掉刀痕,直至整体干净柔和后,再使用专用抛光轮抛光直到整颗作品表面光亮细腻便全部完工。
赤壁核雕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并以家族传承的方式延续至今,早在清末年间,葛方有师傅是远近闻名的木匠,常给富户人家雕窗花、屏风等,更是以核雕文玩见长,开赤壁核雕之先河。民国期间,葛氏核雕第二代传人葛正晚,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学习了核雕技术,常给人雕刻串珠、刻章等。20世纪90年代,第3代传承人何道义继承岳父的技艺,将核雕技艺传授给长子何伟强。何伟强从小对核雕耳濡目染,深受祖辈雕刻创作熏陶,和外公学习雕刻技艺,长大后从事雕刻行业多年,2010年前往山东省本溪市,山东省核雕协会副会长、工艺美术大师徐广银老师处进修学习专业微雕创作!从此开始专注核雕微雕创作,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即有浙派的精美、又有海派的简洁,人物刻画生动,灵性十足,展现出精巧入微、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成功的创作出《赤壁摩崖》、《十八罗汉》,《荷花瓶》等精美核雕作品,作品在国内展会上经常展出,展台前人头攒动,观赏者众多,得到高度评价。使赤壁核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赤壁雕刻技艺的工序流程复杂,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现今的年轻人多不愿学,加之赤壁核雕技艺,主要是在师徒或父子之间口口相传,从而使这一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何伟强师傅是赤壁核雕代表性传承人,经过十多年的潜心学习和借鉴,何师傅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赤壁核雕制作技艺。并在传承原有核雕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出来的核雕作品广受市场好评,产品远销国内外。他在自己创办的葛氏雕刻工作室建立了赤壁核雕传承基地,培养赤壁核雕技艺传承人10余位,每年组织核雕爱好者到传承基地进行核雕体验活动,发掘和培养传承人,使赤壁核雕制作技艺得到有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