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赤壁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索引号 : 011346509/2021-38722 文       号 : 无
主题分类: 宏观经济调控 发布机构: 赤壁市发展和改革局
名       称: 关于赤壁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 2021年11月25日
有效性: 有效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呈现稳健复苏、稳中向好、稳中有进态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统筹兼顾,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实现520亿元,增长17.3%,高于预期6.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8%,高于预期11.8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5亿元,增长27.6%,高于预期0.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11.9:41.9:46.2调整为10.4:43.1:46.5。现代农业形势喜人。预计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95亿元,增长11.9%。连续6年粮食产量稳定在27万吨以上,神山兴农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赤壁青砖茶获“欧盟通行证”、湖北地理标志“金奖”,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咸宁主会场活动成功举办。工业发展稳中向好。预计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640亿元,增长11.4%。全市规上工业企业238家,新增25家。现代服务业高速发展。预计全年服务业增加值242亿元,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亿元,增长16%;接待海内外游客10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4%、62.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5%、16%。项目建设成果丰硕。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7%。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4次,项目拉练2次。开工重点项目254个,完工或投产55个,完成投资109.08亿元。投资35亿元的万津实业电子玻璃生产基地项目、16亿元智能门窗产业基地、5.2亿元龙兴无纺布、5亿元中亮光电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
(二)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因素累积
高新产业不断发展。预计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3.75亿元,占GDP比重13.7%。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6家,高正新材料、银轮换热器、凯利隆不干胶等3家企业获得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61家企业被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急装备、电子信息、赤壁青砖茶、纺织服装成功入围全省114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组建七大项目部22个专家团队,孵化企业14家,新申请或技术转让专利 11 项。成立赤壁青砖茶研究院,组建赤壁市标准化研究所,启动赤壁青砖茶新型发酵和醇化中试基地建设。培育省级星创天地2家。建设5G基站320个。科技成果不断转化。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9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88项,合同成交总额5.18亿元;完成成果转化项目9个,科技成果金额389.39万元。
(三)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卓有成效
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实施补短板强弱项项目63个,老旧小区全面开工改造项目35个,城区公共停车场15个。赤壁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城乡公交一体化全面实现。砂子岭公园开园,新疾控中心、档案馆、体育中心相继建成使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162个村(涉农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建成青砖茶、猕猴桃、小龙虾等特色产业示范基地170余万亩。官塘驿镇张司边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投资100亿元的华润·赤壁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首批项目建设启动,涵盖渔光互补、生态治理、现代农业、集中供热、绿色建材和美丽村庄建设。
(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果明显
预计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4%,森林覆盖率51.88%,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退垸还湖5700亩,修复安全利用类水田2454.59亩,正在进行矿山修复面积4600亩。绿境再生资源项目建成,餐厨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理。全面落实林长制,1008名市镇村三级正副林长到岗到位。稳步推进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预计全年单位GDP能耗降低率3.6%。
(五)扩大开放,市场活力持续激发
改革步伐向深向细。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一网通办、一事联办”,106个事项实现武汉城市圈“跨市通办”,43个高频事项与浙江海曙区“跨省通办”。全面实行企业开办“210”标准,新增市场主体9014户。开展“清、减、降”专项行动,预计全年减税降费1.21亿元。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市属国企重组和茶发集团混改。对外开放不断深化。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28.61亿元,增长12.0%;利用外资3925万美元。做大做强“赤壁青砖茶”公共品牌,成功发布赤壁青砖茶公共品牌VI体系,11款“茶+”产品亮相进博会。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以“武咸同城”为突破口,全面对接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共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推进电子信息、大健康、新材料等产业协同发展。开放招商向上向好。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灵活采取驻点招商、精准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方式,预计全年签约项目134个,其中亿元以上签约项目30个;到位资金280亿元,其中省外到位资金180亿元。
(六)共享成果,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社会保障不断健全。预计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5%,城镇新增就业5700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80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00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17%。1-10月,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8.23万人;征收社会保险费6.3亿元;发放失业保险金365万元,惠及1937人;发放社会救助专项资金7462.4万元,惠及22948人。民生事业稳步发展。第一初级中学、青泉学校等9所学校投入使用,新增学位1.65万个。托育服务机构13家,托位数1160个,每千人托位数1.2个。建成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41个,智慧中心2个。新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综合住院楼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感染科病区大楼主体完工,乡镇发热门诊全部建成。加快建设“四馆两中心”,成功举办咸宁市第二届运动会。
总的来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成熟,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人才缺乏;主导产业集聚效应不突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短板,镇域经济、乡村经济基础不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分析研究,着力予以解决。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123”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市。
(二)主要预期目标
综合研判,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以上;
——进出口总额增长12%以上;
——城镇居民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全面完成能耗目标任务。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根据十届党代会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以“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实现“进”的目标,2022年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内外循环,全力以赴稳增长
千方百计释放消费潜力。加大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新消费供给,推动居民消费提档升级。积极推进西湖国际二期、天驰国际车城建设,启动万达广场、赤壁地产品展示中心建设。加快8个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建设50家小区生鲜超市,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完成团林坊夜市建设,发展夜间经济。推动医疗、体育、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天骄、家联等商超实体探索社区零售等新零售场景。完善农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城乡市场繁荣发展。
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聚焦五大产业招大引强,瞄准总部经济、龙头企业、“隐形冠军”,开展精准招商,力争全年引进项目16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个,10亿元以上项目3个,协议引资300亿元左右。科学制定2022年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加快赤壁500KV变电站、长江取水工程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加速维达力四期、中亮光电二期等项目建设;推动人福药辅、北京双吉、科蓝特、壹嘉制衣、高正三期等项目投产达效。
千方百计提升开放实力。加强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及友好城市的经贸合作,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等国际知名展会,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高标准建设纺织服装、粮食机械、电子玻璃等出口基地。积极融于武汉城市圈,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适时启动武汉新港赤壁港区建设。加强外贸综合服务保障,支持企业通过亚马逊、速卖通、虾皮等平台发展跨境电商,力争全年新增外贸出口企业5家。
(二)聚焦产业发展,夯基谋远强动能
抓产业集聚强支撑。重点发展赤壁青砖茶、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三大产业,打造“一块砖、一块屏、一块布”。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重点产业的关键环节开展强链补链专项行动,落实链长制,做到“一链一策”。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规划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大健康、安全应急、电力循环、新材料六大产业分类产业园建设,完善园区水、电、路、气、土地供给及会展中心、超市、停车场等服务配套设施。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商+直播、现代物流。持续推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加快汤茶康养小镇、陆水湖提升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
抓创新发展促转型。建立健全“1+6+N”创新体系,以高研院为中心,加快青砖茶产业技术研究院、猕猴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业研发平台提档升级。加快推进“中试谷”建设,打造无人机测试基地和生物技术中试研究基地,力争新建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社区型众创空间3个。实施“万千百”企业质量提升工程,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4.5%。加强与武汉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三峡实验室等高校院所合作,承接武汉等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合同交易额达6亿元。
抓进规入限育主体。梯次培育“四上”企业,鼓励和引导全市个体工商户向现代企业转型升级,落实好各项惠企政策。加大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成长性企业支持力度,努力培育一批“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智能制造企业及科技进步企业。全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资质以上房地产和建筑业企业5家、限上商贸企业15家、规上服务业企业20家。
(三)聚焦环境优化,凝心聚力促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围绕政务、市场、法治三大关键领域靶向发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常态化开展走访服务企业活动,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深化“证照分离”和“一证一业”改革,推行“极简审批”模式。贯彻落实数字化改革,加快构建“1+5+2”工作体系,建设智慧城市。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让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向我市集聚,树立“亩产论英雄”绩效观。
优化生态环境。统筹推进山水田林湖草一体化修复,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生态修复和长江岸线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持续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创建2个国家森林乡村。落实“两山银行”方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新机制。深化河湖长制,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定实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发展清洁替代能源,推进整市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打造华润·赤壁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引领公民践行生态环境责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四)聚焦共同富裕,全心全意惠民生
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百村万亩”“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工程,着力推动华润•赤壁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重点支持茶叶、猕猴桃、小龙虾、锦鲤等产业发展,加快赤壁青砖茶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特色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建设,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介一批“赤壁优品”品牌,创建一批特色林下经济产品,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批产业龙头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市)为契机,高质高效推进城区供水系统改造、49个老旧小区改造、蒲圻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建设。实施5G千站工程,推动5G信号全覆盖。加快长江取水及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供气一体化。推进公共区域停车场建设,统筹全市公共停车资源。加快107国道赤壁段改扩建工程、武赤线赤壁段改扩建工程建设,推动S359神山至中伙铺段改扩建工程和S319赤壁市咸赵线赵李桥段改扩建工程开工,实施33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
推进民生保障工程。推进五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实施营里小学幼儿园搬迁,二实小、实验外校教学楼新建,实验小学低年级部建设等项目。加强“一中心四阵地”建设,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强做实县域医共体,深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试点工作,打造医卫融合“健康小镇”。整合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数字化资源,建设“赤壁智慧文旅云”。改造升级14个乡镇文化站。继续实施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启动老年康复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