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赤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返回赤壁政府首页

赤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来源:赤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 发布时间:2017-05-19打印文章

“十三五”是我市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绿色崛起、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机遇时期。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善民计民生,根据市政府部署,结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以及我市实际情况,制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各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一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同时,及时制定发展经济拉动就业、帮扶企业稳定就业、政策扶持鼓励创业等一整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3038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5626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3999人。就业培训21589人,创业培训287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110886人,办理小额担保贷款1646笔,金额12718万元,累计贴息834万元。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体系逐步建立,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扎实推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达21589人次。

二是社保体系基本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基金规模不断增加,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截止“十二五”期末,我市社会保险累计参保人数为29.81万人次,占应参保人数的31.38万人次的95%;累计征收社会保险基金29203.55万元,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支出34595.15万元,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已参保14.67万人,综合参保率达100%,适龄人员参保缴费率68.42%,缴费参保44232人,缴纳基金515.95万元,人均缴费额116.73元。

2011年至2015年,连续5年5次调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待遇,2011年我市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发放养老金929元,到2015年增加至1529元,月增发养老金600元,增幅为61%。

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将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建立了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委托商业保险机构运行。工伤生育保险方面,2003年以前的老工伤遗留问题得到全面落实,2005年以前事业单位老工伤人员待遇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面落实新工伤条例规定,一次性工伤亡补助金等工伤待遇支付到位。生育保险政策享受条件放宽,保障水平提高。

三是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我们充分发挥人才综合管理部门职能作用,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拟订了《赤壁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并以市委名义下发,为我市筑巢引凤打下良好基础;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和培育服务。组织申报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百名大师级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才1人、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特聘岗位等多项人才服务项目,招募引进“三支一扶”大学生139名,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670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4730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00人。

四是劳动关系总体和谐。坚持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主线,加大执法力度,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得到全面推行,累计为全市726家企业劳动用工备案50934份。加强劳动监察“两网化”和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形成以预防矛盾为基础、重点查处为手段、维权维稳为目标的劳动关系维护新格局。劳资案件调处效能不断提升,累计为7242位农民工追讨工资8684万元,累计受理劳动纠纷案件1162起,结案1151起,对所受理来信来访做到了件件有答复,事事有落实。

(二)基本经验

“十二五”是全市人社系统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争创品牌的时期,是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最快、发挥作用最突出、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1、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只有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始终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才能在大局中找准位置,在改革中找准方向,在发展中找准突破口,才能为省级战略咸宁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社会保障。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作为工作主线,才能牢牢把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统筹兼顾,始终把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为重点,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等工作,才能促进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顺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创新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体制和机制,以改革的精神破解事业发展难题,才能不断开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新局面。

4、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依规办事。坚决贯彻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公务员法》和《社会保险法》落实规范性文件,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办事程序,使各项工作始终在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运行。

5、必须坚持夯实基层、打牢基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直接服务人民群众,各项惠民利民政策靠基层落实、靠基础承载。只有适应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大力加强基层和基础建设,健全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规范、均等、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也出现了不少困难和矛盾,主要是:面对形势任务的发展,解放思想不够,视野还不够宽,办法还不够多;工作统筹不够,发展不平衡,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没有深入解决,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有效破解,规范化、法制化建设还有薄弱环节;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仍然薄弱,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支撑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离广大群众要求还有差距;系统自身建设还需要加强。全市结构性、摩擦性、季节性失业或缺工矛盾依然存在,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薄弱,技能培训能力不足,劳动保障维权案件不断上升,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凝聚共识,加以改进,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历史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进一步做好人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社事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部门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特别是在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我市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交织、创业氛围不浓厚、社保扩面征缴任务艰巨、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推动缓慢、劳资纠纷与农民工侵权案件日益上升、基层服务平台功能比较单一的问题还需要逐一解决。总的来讲,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们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工作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好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稳慎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推进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为推进赤壁市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民生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根本要求。从促进富民、惠民、安民出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合理调节工资收入分配,缩小不合理收入待遇差距,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坚持人才优先。把人才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着力解决制约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不断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劳动纠纷调处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坚持统筹兼顾。把统筹兼顾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方法。从市情出发,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统筹考虑城乡各类劳动者需求,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坚持强化基础。以基层为重点,着眼“一卡通行、一库尽收、一网到底”,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信息化进程,健全服务网络并向基层延伸,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三、“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三五”时期,全市人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我市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战略目标,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进一步夯实兜底的民生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将人社事业纳入法制化、信息化轨道,以改革创新精神统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实现健康跨越发展。

(二)主要目标

1、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专业师资培训,利用赤壁青年创业商会平台、绿购网创业咖啡等平台开展高端创业培训讲座。培育壮大本地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对本地已具备一定基础和规模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进一步培育和扶持,在政策上、资金上和项目上给予扶持,逐步引导其走向市场化、规模化。推进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

认真探索如何在新形势下解决结构性失业的方法,实现经济与就业良性互动,守住宏观调控的下线。“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帮助0.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以内,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2.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职能,让有形市场招聘会常态化、长效化。进一步完善促进创业的政策体系,推动建立创业培训体系和创业服务体系。支持全民创业,探索建立健全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扩展和完善服务功能。加强职介机构监管。扩大就业失业登记工作试点范围,抓好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实名制动态管理。

2、努力建设高质量的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引导力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向基层就业。进一步加大对各类劳动者的培训力度,建好公共实训基地,积极开展各项技能培训,提升培训质量。积极向上级争取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工作站项目建设,搭建人才聚集平台,引导传统产业进行整合,打造吸引凝聚人才的产业优势。继续实施《赤壁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建立以政府奖励为主导、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奖励体系。到“十三五”期末,要实现新增专业技术人才5000人,引进高层次人才50人,新增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个。

3、努力构建筑基兜底的社保体系。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保经办管理服务水平,及时落实各项改革性政策,及时调整社会保险待遇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逐步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省内直接结算,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到“十三五”期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分别达到6.5万人、16万人、2.5万人、3.5万人、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8%。

4、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制化。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实行,集体合同制度继续推进,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逐步健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劳动监察和争议处理机制不断完善。劳动监察网格化和劳动维权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秩序比较规范,职工工资水平稳步增长。

5、努力提升人社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的基层人社服务平台建设,打通服务老百姓的最后一公里,提供“家门口”服务。有效依托科技力量,打造数字人社,完善信息化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快社保卡发放速度,完善社保卡功能应用。有效运用法治力量,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维护劳动权益,提升服务法治化水平。

(三)主要任务

1、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全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坚持“政府促进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的方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拓展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

    (1)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大力改善创业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社会环境,激发社会创业活力,致力于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动局面。坚持促进创业与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相结合,强化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创业实体的扶持。对创业吸纳就业尤其是重点就业人群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市场与技能服务。加快推进创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降低创业实体与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加强创业宣传教育,激发创业热情。加强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强化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等一系列创业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放在优先位置,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把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优先目标,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落实好《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就业政策与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的协调,加大公共财政对促进就业的资金投入,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着力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微企业。

(3)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指导、培训和见习,全面提高就业能力。坚持城乡统筹,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改善进城务工农民就业条件,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逐步融入城市,鼓励就地就近就业,支持返乡创业。进一步健全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制度,完善各项就业援助政策,形成援助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行“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的四单式培训模式,全面开展“就业培训进校园、进园区、进企业”活动。通过技工学校和企业合作,提升企业骨干人员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重点开展好针对工业园区紧缺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各类培训机构要围绕本地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实行校企合作,改革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方法,配强设施设备,突出培训特色,打造符合发展需要的拳头专业和精品项目,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品牌。

(5)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拓展服务内容,完善服务功能,明确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6)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构建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稳定就业岗位补贴办法,开展稳岗补贴绩效评估。进一步健全失业援助制度,落实好稳岗补贴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各项待遇的发放等政策,巩固和发展稳岗补贴政策创新成果,加大失业保险促就业、防失业、稳就业的力度。

2、推进社会保险扩面提质,不断健全社保体系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安全、稳定的社会保障网。

(1)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推行企业年金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管理体制。完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和异地就医管理办法。健全医疗服务监管体系。构建失业保险与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完善工伤预防、赔付、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

(2)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政策,依法实施扩面,将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范围,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参保工作。进一步落实“五险一单、一票征缴”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办法。建立参保缴费与保险待遇挂钩的缴费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各类人员及早参保、长期参保和连续参保。

(3)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基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正常调整机制,合理确定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标准,提高待遇水平。根据缴费与待遇相挂钩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类群体之间的待遇关系。加大社会保险费扩面征缴力度,不断扩大基金规模,提高社会保险费支付能力。

(4)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建立科学的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建立健全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社会保险稽核监察联动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健全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机制,提升社保基金监管技术和能力,确保基金安全。

(5)做好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健全以市、县市区社会保险综合服务大厅为中心,街道、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基层服务平台,信息互联的经办服务网络,广泛开展网络经办服务。进一步建立完善以社区管理为基础的参保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退管服务工作。加快推进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简化待遇发放流转环节,优化发放流程。

3完善人才评价服务,深入推进人才强市

全面贯彻《咸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以重大人才工程建设为抓手,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1)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运用国家、省、市各种人才培养项目,大力培养紧缺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管理制度,健全竞争开发、动态管理的选拔体系。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提高第一、二产业人才数量。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基层一线流动。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专业化研发机构,强化企业凝集人才的主体作用。统筹推进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规范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激励办法,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

(2)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形成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社会多方参与的大培训格局,着力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对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高校毕业生开展技能培训,在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继续实施“金蓝领”开发工程,建立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工作站。创新技能人才评价办法,全面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深入推进培训鉴定进校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引导企业工资分配向技能人才倾斜,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3)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作用。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方法,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实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发挥政府在人才投入上的导向作用,强化企业在人才投入上的主体作用,创新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

4、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人事管理科学化水平

贯彻实施《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促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

(1)完善公务员制度。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的制度和办法,拓展基层公务员发展空间。促进行政机关与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人员交流,规范调任、转任资格条件和程序。畅通公务员队伍出口,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完善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制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履职问责办法,明确各岗位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健全确责、履责、问责的行政责任体系。建立和推行平时考核制度,加强年度考核,探索引入服务对象的评价机制。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

(2)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与财政投入体制相配套的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制度。健全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完善公开招聘和岗位聘任制,建立竞聘上岗、转聘、待聘、续聘、解聘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研究确立分类的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基本素质标准,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

(3)健全军转安置工作体制机制。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军转安置任务。进一步强化军转安置工作目标管理,完善军转安置分配办法改革,努力做到妥善安置、人岗相适,促进军队转业干部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和改进军转干部培训工作。不断完善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相关配套政策,落实相关待遇,进一步加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

5、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统筹协调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关系,遏制并逐步缩小不合理的工资收入差距,稳步提高职工工资收入。

(1)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建立健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现职级与待遇挂钩。建立公务员与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适时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研究建立离退休人员退休费动态增长机制。

(2)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事业单位类型不同实行工资分类管理。

(3)加强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按照“提低、扩中、限高”的基本思路,逐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强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定期开展工资支付专项行动,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健全最低工资制度,适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以薪酬调查为基础,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发布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

6、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面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监察执法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1)加快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加强分析研判,妥善处理劳动关系中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重点开展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专项行动。进一步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增强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规范企业裁员和劳务派遣行为,指导用人单位进一步规范用工管理。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健全分级管理和动态管理制度,完善荣誉激励机制。

(2)加速推进劳动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劳动者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和劳动定额定员等标准,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完善特殊工时制度,指导企业加强人文关怀,促进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

(3)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处能力建设。健全用人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劳动人事争议双方协商调解机制。加快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完善办案制度、规范办案程序、充实办案力量、落实办案经费、改善办案条件,提高争议处理能力和水平。

(4)推进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建设。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标准化、执法规范化、人员专业化建设和网格化网络化建设,提高处理违法案件和处置群体事件的能力。健全违法行为预防预警和综合治理机制,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打击非法用工,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等专项检查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7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以基层为重点,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规范、均等、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市直、县市区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支持街道、乡镇、办事处基层服务平台以及村、社区服务站建设,逐步形成市、乡、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

(2)整合和拓展服务功能。整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服务资源,明确职能职责,规范服务流程,为各类群体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人力资源服务、社会保险经办、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等方面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加强基层公共服务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结构,加强岗位培训,强化岗位工作考核和绩效管理,深化优质服务窗口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3)加强信息化建设。以社会保障“一卡通”为重点,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据中心功能,建设上联省厅、市局,下联镇、村的省、咸宁市、赤壁市、乡镇、村五级信息网络,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数据管理、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完善联网监测、数据采集、人力资源服务、基金监管、人事管理、劳动监察、宏观决策等系统,建成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和网上综合服务平台。

四、十三五期间发展的重点项目

(一)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在开发区建设用工信息电子显示屏,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现有服务功能的宣传和运用。每月举办2场定期招聘会,为缺工20人以上的企业不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办好就业直通车和赤壁招聘网,利用各类媒体免费为缺工企业提供全方面形象宣传、用工信息发布服务。

(二)拓展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功能。全面启动全市企业职工岗前和在岗培训,力争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00人,同时完善学历教育机制,争取招收新生100人。拟与“绿购网”电商产业园加强合作,建设就业创业公共培训实训中心(公共培训基地),积极开展电商创业培训。

(三)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每年争取3到5个乡镇,每个乡镇投入资金50万元(其中:省预算内投资30万元、自筹2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在300平米左右,由由服务大厅、档案室、工作人员办公室以及必要的辅助用房组成的涵盖求职和招聘登记、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就业与失业管理。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劳务输出管理和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招聘服务,社会保险登记、申报缴费、待遇核发、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社会保险政策咨询等公共服务项目的人社工作平台。

(四)智通人才项目。在赤壁市设立智通人才办事机构,率先启动就业训练中心与智能人才联合举办的育婴师(初级、中级、高级)、家政服务员等家庭服务类职业技能培训。

五、“十三五”发展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抓落实的强大合力。继续推进和强化年度目标责任制,确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各项工作在人员、时间和内容上的落实。主动适应人社事业发展变化的新常态,有针对性的开展阶段性的专项调研工作。培养一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专业骨干人才。积极接受政风行风评议监督,邀请社会各界专业人士担任人社事业监督员,监督、监察、督促人社事业科学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规范化建设工程。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机关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目标职责、工作机制、干部行为和机关管理,建立职责清晰、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奖罚分明的机关管理制度体系。继续深化政务公开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岗位职责、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推进全市人社系统业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三)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现代化管理进程。建立信息化建设规划体系,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健全和完善数据库管理、网络管理,尽快形成布局合理、科学高效、安全稳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格局。重点打造人力资源网站品牌,提供网上政策咨询、信访受理、业务办理、就业招聘等公共服务项目,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人社事业快速发展的重大作用。

(四)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努力提高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就业资金投入,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五)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指导服务,指导企业全面开展集体协商制度工作,健全集体合同管理制度。加强劳动监察工作,加大执法力度,把执法重点放在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和弱势群体。进一步强化以“两网化”管理为基础的劳动保障监察预防预警机制建设,健全违法行为快速查处机制,加大对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工作时间、社会保险、休息、休假等基本劳动标准的执法检查。全面推进劳动维权实体化建设,积极推动劳动争议基层调解组织和行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努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的调解工作组织网络。加大劳动争议调解业务培训,规范劳动争议调解各项业务操作规程和制度,努力使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最大限度地将劳动争议平稳化解在基层。

附件:
分享到:
./t20170519_1226781_xzapp.shtml
./t20170519_1226781_xzxxap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