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赤壁市农业农村局 返回赤壁政府首页

赤壁市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赤壁市 发布时间:2019-05-06打印文章

落实中央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继续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畜牧业作用显现。为有效指导本市畜牧业健康发展,在赤壁畜牧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特制定赤壁市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畜牧业发展回顾

(一)主要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二五”末(以2015年为例)畜牧业产值为8.93亿元,比“十一五”末(2010年)的5.87亿元增长52.13%。畜牧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畜禽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15年,猪、牛、羊、禽年出栏分别达到30.33万头、0.82万头、2.67万只和410.52万只。

(二)畜牧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随着开放搞活,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消费观念的改变,畜牧业旧貌换新颜,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一改传统模式,通过不断调整,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生产结构调整幅度明显,“一边倒”的“猪经济”适度放缓,平稳推进;节粮型草食动物养殖发展速度加快;家禽养殖突飞猛进;特种动物养殖看市经营,缓缓起步。二是品种结构明显优化,畜禽良种比重日益提高,加快了畜禽良种建设,健全和完善了繁育改良体系,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草食畜牧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达到7%。规模化养殖程度进一步提高,猪、牛、羊和家禽的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57%、23%、40%和85%。

(三)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步伐加快。畜牧业的产业化程度适度提高。目前全市共有各类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达到106个

(四)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机构性质、人员编制、经费预算等逐步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等有关精神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中心)“以钱养事”机制已经建立,基础设施以项目为依托,明显改善。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履行各自职责,为我市畜牧业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畜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5年科技对畜牧业发展贡献率达到80%以上。

(五)畜牧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进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逐步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生产企业(业主)的质量安全生产意识逐渐加强。一是畜禽养殖小区(场)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标准化、无害化、规模化建设有序推动,环保配套建设同步推进,示范辐射范围逐步拓展。二是无公害畜产品认定认证工作逐步加强,宣传力度也愈来愈大,培训层次也逐步延伸。三是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正在加大,监测频率提高,规范运作常态化。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省、市政府治理“餐桌污染”、建设“放心食品工程”下达的指标要求。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畜禽标准化养殖普及率达到45%以上,严格控制瘦肉精残留和兽药残留。无公害的数量不断增加。

(六)动物疫病防治能力不断提高。一是有组织保障:①成立了以政府主管领导为指挥长的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并设立办公室,形成“政府统一领导、主管部门实施、相关部门配合”的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工作格局。明确责任目标,完善目标管理体系。②加强防疫机构队伍建设。二是有经费保障:市人民政府将动物防疫纳入了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将动物疫情监测、疫病预防、控制、扑灭、检疫和监督管理及技术培训等所需经费也纳入了本级财政预算。三是有技术保障:强化了基础免疫,坚持“春秋集中免疫,月月定时补针”制度,建立了免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强化了疫情监测,建立健全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强化了动物疫情报告管理,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强化了检疫监督,加强市场和流通环节的防疫管理,严防疫情从流通环节传播。四是有应急预案。强化了应急管理,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确保应急物资储备,做到了有疫情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十一五”以来,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达到基本控制标准;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和羊痘达到稳定控制标准;其它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猪、牛、羊、家禽发病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1%、3%、13%以下。畜牧业对农民增收作用不断增强。到2015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8.93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达到12.47%。农村居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2000元,畜牧业收入占农民家庭年人均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0%。

(七)畜牧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动物防疫法》、《兽医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草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牧法》等法律法规和条例的出台实施,畜牧业发展有法可依,发展环境净化了。畜牧业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得到缓解。到2015年,生态养殖普及推广率达到70%,农作物秸秆饲用率达到30%,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

二、“十三五”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有利条件:

一是政策优势:国内区域政策的倾斜,如“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城市圈”经济建设规划的实施和推进,为赤壁畜牧业实现世纪腾飞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使赤壁变成湖北、湖南、江西等中部省份物流和畜产品集散地的主要窗口之一成为可能。从而赤壁能更充分地参与地区畜牧业效益的协调分配,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二是区位优势:我市位于湖北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处湘鄂交界之地,地理位置优越。三是地形优势:属江汉平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带,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次之,湖泊众多,水库星罗棋布,主要有陆水和潘河两大水系,西北环绕长江,既有发展草食动物养殖的丰富牧草,也有充分发展水禽养殖的水体资源。四是自然条件优越:当地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适宜畜禽粮草生长。五是交通优势:境内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107国道、武广高速铁路穿插而过,交通运输便利。六是体系优势:市镇村三级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健全,畜牧兽医技术力量雄厚,机构健全,设施完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鼓励畜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较小。二是畜牧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组织化程度不高。三是信息传导体系不健全,广大养殖户(场)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市场价格、供求关系、国家政策、产业动态、疫病防控等信息,导致畜产品产生销售差价、销售受阻、生产失调或农户利益受损等情况。四是畜牧兽医队伍中坚力量不足,后备力量跟不上,青黄不接,配置不合理,制约了行业发展。五是畜禽品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养殖方式比较落后。生猪仍以二元杂为主,三元猪的比重虽然逐年增加,但品种杂乱。养殖方式也多以传统饲养方式为主,全价饲料的使用率较低;山羊品种更新换代较慢,饲养方式仍以放牧为主,种草养畜、舍饲半舍饲技术推广面不大;家禽方面,虽然良种禽的养殖比重有所增加,但本地种散养居多,性能退化,管理粗放;肉牛养殖仍然以淘汰役用牛为主,肉牛养殖专业场(户)数量少。六是畜禽养殖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问题全面解决的任务任重道远。

三、指导思想、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型社会”,促进新阶段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赤壁的区域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重点培育优势畜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强做大一批畜产品产业带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力争在区域内形成特色的畜牧业产业群。

(二)基本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根据我市地形地貌类型分布特点、生态环境特征、资源优势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兼顾其他,统筹规划,着眼于县域环境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确定各乡(镇、办、场、区)畜牧业发展的主体方向和合理利用的措施。

二是有效保护、加快建设、持续利用。突出各地地理特点和生态功能,加强镇域资源管理和有效保护。根据各地实际,找准突破口,对优势畜禽品种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对重点区域实施重点工程建设,通过重点建设带动全面发展,以全面发展巩固建设成果,提高整体效益。同时,通过转变生产方式,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巩固和保护建设成果。正确处理资源和环境保护、工程建设、资源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是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力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是突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畜牧业。不断依靠科技为手段,推进科学养殖模式的示范推广,规范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流程,强化食品安全监测,发展现代绿色畜牧业。

(三)总体目标

1、畜产品供给稳定增长。到2020年,全市畜牧业产值11.6亿元,猪、牛、羊和家禽出栏比2015年分别增长20%、20%、30%、40%,年出栏量分别达到36.4万头、1.06万头、3.3万只和574.7万只,年均增速分别达到4%、4%、6%、8%。

2、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家禽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规模化养殖程度进一步提高,猪、牛、羊和家禽的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90%、50%、70%和90%。

3、畜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20年科技对畜牧业发展贡献率达到80%以上。良种繁育和疫病控制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猪、牛、羊的良种率分别达到90%、50%和60%,猪、牛、羊、家禽发病死亡率分别控制在4.7%、0.95%、2.83%、11%以下。

4、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畜禽标准化养殖普及率达到70%以上,严格控制瘦肉精残留和兽药残留。无公害畜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比重上升到18%。

5、畜牧业对农民增收作用不断增强。到202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1.6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达到15%。农村居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2600元,畜牧业收入占农民家庭年人均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5%。

6、畜牧业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得到缓解。到2020年,生态养殖普及推广率达到80%,农作物秸秆饲用率达到40%,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四、主要任务

(一)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生产效益

结合区域特点,调整畜禽养殖结构,突出区域特色,多元化发展畜禽生产。在此基础上,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继续巩固以畜禽养殖为主的第一产业,加快发展以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畜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不断拓展畜牧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促使畜牧业三次产业协调互动、共同发展,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益。

(二)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重点突出比较优势

发挥比较优势,采取分区发展的措施,明确不同区域的主攻方向和功能定位,结合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区域的建设,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使我市畜牧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三)改变传统发展方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逐步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进一步引导和规划农村“厨-栏-厕”的改造和建设,有效解决人畜混居,减少人畜共患病发病机率,转变农村畜禽散养“脏、乱、差”局面,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并扶持和带动有条件者适度扩大养殖规模,引导农村畜禽养殖方式由传统型逐步走上集约化经营之路。

(四)全面推行健康养殖,创建“两型畜牧业”

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发展“两型畜牧业”,必须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畜禽健康,产品优质安全”的标准组织生产,推动畜牧业朝着“产业布局一体化、产品市场一体化”、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相一致的生态养殖模式方向发展,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资源利用,切实做到规划合理、生产标准、设施完善,用现代生物学、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指导生产,倡导畜禽粪便和污水通过无害化处理还田种稻、还地种树、浇果和种蔬菜,实现良性生态循环,全面推行健康养殖。

(五)着力完善服务体系,切实强化技术支撑

横向借鉴,纵向接轨,进一步健全畜牧业服务网络,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全市畜牧兽医系统自上而下一体化运作,担负起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兽医防治、疫病监控和技术推广等职责,成为支撑全市畜牧业技术服务的生力军。

(六)推广现代技术装备,打造现代畜牧业

本着“节能、环保、高效、方便”的原则,在养殖、防疫、监测、加工等方面,全方位推广现代技术装备,逐步推进标准化建设,实现畜牧业现代化。

(七)构建可追溯体系,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建立畜禽养殖档案,加强免疫标识管理,强化动物出入境检疫检验,赋予畜产品的可追溯性,确保质量安全。

(八)积极开拓畜产品市场,稳步提升经营能力

以市场为主导,以销促产,建立产品市场一体化格局。一方面以本地市场为基础,满足当地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以大宗交易为突破口,与省内外大型加工企业对口合作或与外地市场达成交易共识,双赢互动。

(九)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增强行业应急能力

建立畜牧业信息服务平台,强化信息管理,健全信息网络体系,完善应急预案,确保畜牧业生产、市场行情、疫病防控等预警信息畅通,增强行业应急能力。

(十)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系统

各大规模养殖场和乡村养殖密集区设置病死畜禽收集冷藏库或小型冷库,市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厂,做到收集、运输冷藏化、处理集中化、严防病死畜禽流出或抛弃现象,以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传播流行。

(十一)全面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

社会发展对养殖污染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采取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应用“就地结合、就地利用”的零排放方式,实现畜禽排泄物全部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治理模式。

五、重点项目与工程

通过项目申报、招商引资、以奖代补等方式争取一批项目上马,促进全市畜牧业快速发展。主要从以下一些项目和工程入手:畜禽养殖小区工程、畜禽良种繁育项目、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项目、秸秆养畜示范项目、动物保护工程、畜禽生产无害化处理工程、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六、保障措施

围绕我市畜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必须切实抓好以下措施:

1、调整优化内部结构,着力提高五个比重。

一是调整畜(禽)种结构,提高牛羊水禽比重。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加强草场、秸秆、饼粕等饲草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抓好“两稳定、两突破”:即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生产,把生猪和家禽调优;突破性发展牛羊生产,把牛、羊调多。

二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畜禽良种比重。通过科技推广和高新技术应用,加快畜禽良种建设,健全和完善繁育改良体系,提高良种生产水平和供种能力,努力在“十三五”期间,猪、牛、羊、禽的良种率分别达到90%、50%、60%和80%以上。

三是调整优化品质结构,提高优质产品比重。大力实施优质三元猪工程,改善生猪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使全市优质三元猪出栏比重由现在的63%提高到88%。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培植精品名牌产品,提高优质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加工转化比重。针对我市畜产品加工落后的薄弱环节,加快畜产品加工发展步伐,加大开发生产名、优、特、稀畜产品力度,逐步走向精加工、深加工后进入市场,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高畜产品加工增值比重。

五是优化生产结构,提高规模养殖比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调整生产布局,继续稳步抓好瘦肉型猪生产,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优化家禽养殖格局,规范奶牛基地建设,引导特种畜禽养殖,建立区域性、特色性畜牧业,带动畜牧业产业化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使规模养殖产品产量占整个畜产品产量的60%以上,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实施科技创新,强化四个力度。

“十三五”期间,要大力增强畜牧业科技开发与创新,提高科技产出率、转化率和普及率,加快高新技术改造畜牧业的步伐,使畜牧业科技贡献率在生产实践中发挥更好的效益。

一是强化科技推广力度。实施畜牧业科技推广,要以

科技为龙头,重点推广优质高产动物品种、杂交新组合,集约高效养殖模式、养猪“三优”、生猪“三料一补”、雏禽护养、地方鸡杂交改良、山羊一推三改、秸秆氨化微贮等一系列实用技术,加强组装集成,着力普及推广,扎扎实实送到千家万户,应用到栏圈牧场,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力度。围绕发展高效畜牧业,组织产前、产中、产后重点技术的开发利用,突出畜禽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引进,探索实用性高效饲养模式,新饲料资源与添加剂的开发,动物保健新技术,畜产品的保鲜、贮藏、加工、运输技术。

三是强化畜产品安全力度。一是进一步深化防疫制度改革,以抓好动物防疫目标管理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普及动物防疫“三位一体”的免疫程序,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推广动物疫病检测、预防、控制及扑灭等关键技术,开展防疫监督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抓好强制免疫和计划免疫。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产地、屠宰、运输检疫,建立符合规范的无规定疫病区;二是按照市场需求,加强食品安全监测,禁用有毒有害物品的投入,提高畜产品卫生质量标准,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四是强化科技培训力度。畜牧业科技的创造和推广主体是科技人员,而承载主体则是农民。因此,层层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畜牧业科技素质,组织科技下乡、科技承包,发展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办好科技示范园、示范户,全方位推动农村畜牧业科技进步。

3、落实系列惠农扶农政策,稳定基层畜牧兽医队伍。一是争取和落实发展畜牧业各项政策。多年来,政府围绕畜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保障性政策和措施。但是,有些政策和措施在个别地方贯彻得不够彻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畜牧业的发展势头。下一步,我们不但要贯彻运用好既有的政策和措施,还要结合实际,争取新政策、采取新措施,为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二是政府要增加财政支牧资金。乡镇政府要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安排并调整现有投资结构,巩固老政策,制定新政策对畜牧业实施保护。对防疫体系建设、规模养殖和畜牧小区建设、畜产品加工流通建设、基地项目配套建设和信息服务建设等都应加大投入力度,加速提高畜牧业投入整体水平。三是稳定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基层畜牧兽医站是直接服务农民的机构,畜禽的健康和发展都与他们的工作分不开,因此,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的稳定是关系到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各级政府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工作、生活等实际问题,切实落实省政府规定的防检技术人员的定编和财政预算等具体要求,完善基层站的体制改革,加强人员管理,提高人员素质,稳定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4、依法治牧,确保畜牧业顺利发展。依法治牧是净化畜牧业发展环境,保护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要加强畜牧兽医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全面实行全员轮训,定期考核,合格发证,持证上岗,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能力,严格执法,依法认真解决工作中的焦点和难点。依据《动物防疫法》,落实好畜禽防疫工作,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由行政部门采取强制手段执行,并全面做好动物检疫工作。依据《畜牧法》、《兽医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湖北畜牧条例》、《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加大对兽药、饲料、种畜禽的打假和管理及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的力度。净化兽药、饲料市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违法经营活动,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附件:
分享到:
./t20190506_1692419_xzap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