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赤壁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时间节点时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阶段。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找准中央要求、赤壁实际和人民群众期盼的结合点,以新视野认识新常态,以新谋划推动新作为,为抢抓新机遇,制订赤壁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一、赤壁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和现实基础
今后五年是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全面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基础较好、要求迫切、机遇难得。
(一)发展现代农业具有良好的基础
“十二五”以来,我市全面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不动摇,经济发展实现总量扩大、质量提升、位次前移,积聚了快速发展的潜能,形成了强大的发展气场。特别是国家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等重大战略,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十三五”将是我市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积蓄能量的释放期、综合优势的转化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我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思路,对推动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重大意义。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8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00元;粮食总产量突破21.72万吨,油料总产2.7万吨。茶叶产量2.65万吨,综合产值达到21亿元,青砖茶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淡水产品、油料、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为赤壁市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预计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粮食总产量4.5亿斤。
1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布局初步形成。全市初步形成了6大优势产业带,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种养粮经结构进一步优化,特产业和畜牧业产值增长较快,经济作物、杂粮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加,特别是油料、蔬菜播种面积明显增加。加工业增长迅速,201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值265.8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超2.8: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 、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有序发展。全市建成各类农业产业化板块基地147万余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97家。全市流转面积14.8万亩,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35%,全市5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有343家(种植大户280家,合作社42家,农业企业21家)。全市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9家,其中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过亿的有3家。
3 、农业科技创新和物质装备达到新的水平,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条件显著改善。近年来,赤壁积极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服务领域日益拓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5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 %以上。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幅提高,2014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2万千瓦,水稻机整机收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油菜、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面积迅速扩大。
4 、农业政策落实到位,现代农业建设的软环境有效改善。农业投入不断加大,2014年发放农业生产补贴6179万元,较2010年增加了30%。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等,增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步伐加快。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氛围越来越好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今后统筹城乡的力度将不断加大。随着我省 “两型”社会建设、“两圈一带”战略和 “中三角”崛起战略支点的全面推进,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城镇化全面推进,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工业化、信息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为农业注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加速推进,有利于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城镇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有利于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休闲观光功能。随着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增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将更多地转向农业和农村,从中央到地方,对农业的投入将保持增长态势,农业和农民将获得更多的支持。随着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于农业,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
总体上看,我市现代农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还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少且呈刚性减少,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在连年丰收的高基数上持续增长的压力和难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有待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加工水平需持续提升;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发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受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加难度越来越大,影响了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自我积累和投入能力。
二、赤壁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改革、转型、升级为主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四化同步”发展。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以试验示范为基本工作方法,全面推进农业种养标准化、作业机械化、规模适度化、生产集约化、主体专业化、组织合作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产品品牌化、全程信息化、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产出高效化,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
按照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要求,从转变资源利用、生产方式入手,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应用水旱轮作、立体种养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改良生态环境、培肥耕地地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到2020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建设农业强市,把赤壁打造成中国绿色生态产业展览交易基地、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闻名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区域性的农产品物流基地、湘鄂赣中三角休闲观光农业基地。
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持续增加,粮食需求总体上呈刚性增长趋势。尽管城乡居民的人均口粮消费基本呈下降趋势,但人均肉蛋奶的消费不断增加,对粮食中间需求、间接需求的增长超过直接需求的扩张。保障农产品供给要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实现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结构优化。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十三五”期间,要大力创造条件,实现农民收入更快增长,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提高农业和农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努力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建设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大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努力让农民从政策和补贴中得到更多实惠。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5%,达到100亿元,粮食总产量到达5亿斤;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达到21460元,农产品加工值突破400亿元,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4:1。
(四)主要路径
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进一步探索化解现代农业发展的障碍和难题,在农业发展机制体制上实现三大转变。一是农业经营主体必须由分散农户向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转变。二是农业产销体系必须由传统的多环节、低效率的产销对接方式,向打造少环节、高效率的流通模式转变。三是农业资源配置模式必须由政府主导向市场配置为主、政府调控为辅转变,构建以农民为市场主体地位的新型模式。
1、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积极培育规模大、水平高、带动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农产品加工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加工体系相对完备、结构布局日趋合理、整体技术先进适用、市场导向作用明显、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农产品加工业。
2、以优质特色为目标,加快实施标准化生产
围绕主导产品和传统优势产业,选择一批基础好、带动强的特色基地培植壮大,全面提升基地档次和水平。着力引导主导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大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实施标准化生产。探索适合于本地区自然条件的保护性耕作模式,调整农业机械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培肥地力,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加大基地水利设施建设,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推进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和小型灌区节水改造,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推进合作化营销
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拓展合作组织服务功能,促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由单项服务逐步向多环节、多领域、多层次等综合性服务发展。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主体,以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功能拓展为两翼,推进农业产业由单一型扁平化向复合型立体化升级。加强产销对接,加快市场升级,鼓励发展物流配送、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提高流通服务水平。加快构建战略产业与主导产业协调发展,生产、加工、流通、服务有机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4、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建设
积极开展种植养殖安全技术集成、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研制、农业生物与气象灾害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的攻关。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保证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发挥。加强“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力度,扩大科技示范户的覆盖面,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推广设施栽培、节水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精量播种、立体种植养殖技术,发展节地型农业,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
(五)主要产业布局
构建“一带、两区”的农业发展格局
通过切实保护耕地,严格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开发,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集中各种资源发展现代农业,逐步提高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规模化农业比重,提升农产品产量和附加值;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及乡村环境整治,确保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面貌不断改善。构建“一带、两区”的农业发展格局。
“一带”是指沿京港澳高速、107国道、京广铁路带状通道串联的“高效农业发展带”,“两区”是指高效农业发展带北部的“现代农业发展区”和南部的“生态农业发展区”。
“高效农业发展带”包括新店镇、茶庵岭镇、蒲圻街办、赤马港街办、中伙铺镇的农业生产空间。充分发挥交通便利、临近人口集聚城区等优势,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集约农业等等高效、高附加值农业,以及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农业物流和农业加工等行业。
“现代农业发展区”包括赤壁镇、余家桥乡、柳山湖镇、车埠镇、神山镇的农业生产空间。依托临江、临湖、地势相对平缓、农田总量较多等优势,重点发展规模化农业、水产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
“生态农业发展区”包括赵李桥镇、陆水湖街办、官塘驿镇、黄盖湖镇的农业生产空间,依托林地众多、生态资源丰富等优势,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区。
(六)重点工程
围绕目标任务,组织实施十大工程,全面夯实农业基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
1、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展示园区。围绕优质粮油、茶叶、水果、蔬菜、水产、特色花卉、生态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展示园区,重点打造22万亩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其中有机蔬菜7万亩(水生蔬菜5万亩)、有机茶叶4万亩、有机水果5万亩、有机水产5万亩、有机稻1万亩。加快全市30万亩野生农产品采集基地的有机认证工作,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资源,努力使赤壁成为中部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2、特色旱作杂粮建设工程。我市六山两水两分田的地形地貌,发展旱作杂粮潜力巨大。杂粮是优质粮食,也是我市的优势产品,市场前景好,比较效益高。建设5万亩红薯板块。抓好红薯育苗基地、加工基地、生产基地扩展,淀粉型、鲜食型相兼发展,成为赤壁市特色杂粮。扩大玉米面积。按照区域布局,发展粮菜兼用的甜玉米,发展春玉米、秋玉米,全市玉米面积力争发展到5万亩。在赤壁镇、柳山湖镇、黄盖湖镇发展万亩生态蔬菜基地。总之,鼓励粮食上山,支持旱作杂粮扩大面积,积极发展木本粮油。
3、现代油料产业提升工程。加强“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抓好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联合攻关,到2020年,油菜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全市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油菜籽产量2.5万吨。。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能力。
4、现代“菜篮子”建设工程。依托标准菜园、果园、茶园项目,加强设施大棚、喷灌滴灌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光温系统,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菜园、精品果园、高效茶园。以建设10万亩无公害蔬菜板块示范基地。以猕猴桃、葡萄等特色水果为重点,建设8万亩特色水果基地。
5、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推进赤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来引领推动。我市赤壁镇、柳山湖镇、黄盖湖镇自然条件优越。努力把三镇建设成为集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农业科研推广技术服务的引领区,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展示区,以此带动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
6、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积极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促进龙头企业数量、增多、规模壮大、经营能力提升。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扶持和市场发育,大力发展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五大新型主体,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转型。十三五新发展1000名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500家,专业大户1000户,农民合作社100家,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其中省级10家,国家级1家。
7、耕地质量保护示范工程。围绕提高耕地产出率,坚持“耕地利用和保护并重”的原则,运用综合性工程和农艺技术措施,确保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到2020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100%,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耕地、园地有机质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为全省耕地质量保护做出示范。全面启动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点建设工作,在全市重点区域、各类土种建立监测点,实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开展土壤改良工作,重点治理耕地酸化和修复重金属污染。启动耕作层保护工程,非农项目占用耕地,要实行耕作层剥离,根据工程建设和项目建设情况,设立专门的耕作层土壤临时存储区(站点),保护有限的耕作层资源。全面启动涉农占用耕地或耕地质量提高等建设项目的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彻底改变当前只重耕地数量,忽视耕地质量的状况,提高新增耕地质量,提高耕地整体生产能力。
8、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以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为重点,主攻水稻栽植、收获、粮食烘干机械化三个关键环节,进一步提高机械化率;大力发展油菜直播、收获机械化,向茶叶、蔬菜机械化发展延伸。继续加大秸秆还田技术推广,拓展林、牧、副、渔机械化,逐步跨入农业现代化高级阶段。2020年,全市农田主要作业项目机械化率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建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基地,建成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基地5个。推广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推广面积60万亩。推广粮食干燥技术及设备,建成固定式粮食烘干线6条。
9、动植物保护工程。围绕提高动植物保护能力,实施动物疫病防控减灾行动,健全市、县、乡三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和村级防疫员防疫体系,在积极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同时,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强化动物免疫、疫情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到2020年建成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信息网络平台。实施农作物病虫防治行动,坚持“绿色防控、公共植保”的理念,在大力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加强农药新品种、新药械的推广和农民用药安全的培训,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建成全市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监测、专家远程诊断网络系统和远程控制系统。
10、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树立在发展中保护耕地的理念,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做好占补平衡。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启动耕地保护补偿试点。大力发展节水增效农业,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健康养殖技术、农牧结合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农药、饲料等投入品。开展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普查。推进以“一建三改”为主的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在新农村示范村、山区丘陵地区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高效低排生物质炉灶等新能源产品,扩大秸秆气化、固化利用规模,优化农村用能结构。加快推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利用率分别达到90%和75%。
三、“十三五”重点农业项目
(一)现代农业特色(核心)示范区建设项目。
(二)农业产业化政策扶持及经营主体建设项目
(三)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
(五)农业科技推广能力提升项目。
(六)新型农民和农村干部培训项目。
(七)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系统建设项目。
(八)乡村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建设项目。
(九)建设“农业物联网”项目。
(十)提升耕地质量和地力培肥项目。
(十一)红薯产业开发项目。
(十二)有机功能米生产制造产业化项目
(十三)农产品烘干收储与加工项目
(十四)畅健生态农业科技园 项目
(十五)粮油高产创建项目
(十六)大中型沼气工程中央投资项目
(十七)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十八)有机农业基地建设项目
四、 保障措施
1、建立投入机制。结合现代农业建设重点任务,建立健全稳定、多元的投入增长机制。转变财政支农观念,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着力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业产业化及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等方面的投入;强化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积极发挥国家财政性投资的作用,引导信贷资金、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外资投资现代农业;加强信贷支农,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发放大额农业贷款的有效方式;鼓励民间投资,建立完善的鼓励民间投资的机制。
2、保障农产品安全。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扩大监测品种和范围,及时公开发布例行监测信息;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速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建设;加强药剂监管,对农药、兽药要实行专营制度,建立严格的管理监督制度,制定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加快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创建农业名牌。
3、深化农业改革。加强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县市、“四化同步”示范乡镇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努力探索发展具有咸宁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路子。积极推行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村产权制度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激发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4、聚集农业人才。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和打造现代农业实用人才和科技致富带头人。推进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三年一轮回,提高基层农技服务能力。鼓励大学生村官和科技人员在乡村工作,让大学生和科技人员扎根基层,成为发展农业、服务农村、致富农民的标兵。
5、优化农业经营方式。推广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继续做好农村土地流转、整理、复垦及中低产田改造工作,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实施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序衔接的现代化经营方式,推广“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生产大户)、农业产业联合体(“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等形式的多种经营主体合作模式。到2020年,全市有70%以上农户参与到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专业市场15个,新增农业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数量达到500家,种养殖大户数量达到1000家以上。
6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绿色农产品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的互联网线上交易平台建设,大力支持阿里巴巴村淘、绿购网、康华智慧物流园、邮政等农业电商企业发展,加大对电子商务创业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授信和贷款支持,简化农村网商小额短期贷款手续;积极引导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合作,探索相关机制,参与和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创新。
7、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赤壁市市现代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的总体指导和协调。把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分解到乡镇办场区和相关部门,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绩效评价,确保任务得到落实。
赤壁市农业局
2015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