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赤壁市民政局 返回赤壁政府首页

赤壁市综合防灾减灾 “十三五”规划

来源:赤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 发布时间:2017-12-14打印文章

赤民政发〔2017〕37号

赤壁市综合防灾减灾 “十三五”规划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湖北省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十三五”规划》和《咸宁市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取得的主要成绩

1、建立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了赤壁市减灾委员会,并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减灾委员会成员,积极发挥减灾委员会综合协调职能,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同配合、分级分类管理、社会广泛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完善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积极开展演练活动,基本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

2、健全完善救灾款物管理制度。2014年,结合本地实际,以民财两家文件出台了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精细化管理办法,全面规范了救助资金的使用范围、使用原则、救助标准、对象分类、申报和公示、检查与监督等,明确了救灾资金分担比例。健全台账管理制度,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台账,坚持市、乡镇、村三级无缝对接,并做到格式统一,标准统一,内容一致,上下对口,准确无误。同时,完善审批评议公示制度,救灾款物管理逐步进入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

3、有效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有序应对各类突发自然灾害,加强灾情管理,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及时保障。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投入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3088万元,其中上级下拨3004万元,全市各级财政投入84万元;共发放口粮8.1万斤,衣被5970件(床);共恢复重建因灾倒塌房屋502户、1883间;共救助受灾群众17.1万人次,有效保障了全市受灾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4、积极推进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一是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发放防灾减灾宣传资料42027份、图书10666册,张贴宣传挂图638张,张贴宣传标语420条,制作防灾减灾宣传知识专栏111个,举办防灾减灾专题讲座16场,举办防灾减灾主题班会113场,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16次,开展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20896户,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12次,受教育群众19455(次)。二是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十二五期间,共创建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个,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些示范社区,已成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阵地、转移受灾群众的中转站、安置受灾群众的服务所,在历次抗灾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三五”期间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也是我们发展减灾救灾事业的基本遵循。主动适应新常态,必须深刻认识当前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辩证分析减灾救灾工作呈现的新变化,准确判断减灾救灾事业发展的新态势。“十三五”期间防灾减灾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缺乏统一规划体系。针对不同灾害种类,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了相应减灾规划。但依然存在灾种分割、部门分割,灾害信息重叠或缺位、信息共享机制不足,灾害相关数据标准缺乏、灾害数据采集不能满足“风险一张图、一体化”信息化要求等问题,亟待提升跨部门、跨地域、灾害链综合风险管理统一指挥的能力。

2、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意识不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是我国几千年减灾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是防灾减灾救灾成功经验总结。但在基层,有的社区居民灾害防灾避灾意识不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灾害距离现实生活很遥远,防灾减灾费力劳神,多此一举,但当灾难降临时却毫无防备,极易造成惨重损失。

3、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机制不健全。各乡镇(社区)结合5.12防灾减灾日,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但部分地方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活动上没有实现常态化,仅限于5.12宣传周的活动,而未将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活动纳入科普、科技文化日常宣传教育活动,未能针对当地自然灾害种类和特点开展针对性的疏散逃生和自救互救应急演练,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机制。

4、城乡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薄弱。城乡基础设施设防标准低,基层避灾避难场所建设滞后,防灾减灾能力薄弱。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部分地方未将防灾减灾规划纳入城镇化综合规划;在农村,特别是贫困群众,经济最困难、住房最危险,防灾减灾能力尤为脆弱,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极易形成灾贫叠加的困境。

5、防灾减灾救灾应急保障能力不足。目前,防灾减灾救灾领域普遍存在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不够,防灾减灾救灾应急装备、通信和应急广播设施比较落后。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不健全,储备物资种类、数量难以满足应急救助需要。

6、防灾减灾救灾专业人才缺乏。目前,防灾减灾救灾主要依靠村、社区干部和灾害信息员,缺乏专业性队伍,缺乏信息分析管理等新技术应用和开发的新技术人才。部门之间、地域之间协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十三五”期间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宗旨,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协调、预防为主、防救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

2、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动员。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防灾减灾。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加强科学技术在综合减灾领域的应用,有效提升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科技支撑水平。

预防为主,防救并重。把防灾减灾和抗灾救灾相结合,以防为主,加强自然灾害风险调查、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规范灾害管理工作。

统筹协调,循序渐进。以大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为立足点,统筹规划,注重基础建设,注重创新发展,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实现经济建设与防灾减灾协调发展。

四、“十三五”期间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目标

坚持灾前预防与应急处置并重,推进常态减灾与应急救灾相结合,切实增强自然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不断提高自然灾害救助水平,有效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1、全市自然灾害风险信息管理和应急救助指挥平台基本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综合评估、信息报送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减灾救灾管理运行机制更加科学。

2、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3、全市防灾减灾工程防御能力得到提升,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治理,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综合防范能力的减灾示范项目和骨干工程。

4、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普通增强,防灾减灾知识在大中小学生及公众中普及并明显提高。

5、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全面铺开。

五、“十三五”期间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综合防灾减灾工作要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统筹考虑各类自然灾害和灾害过程各个阶段,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注重灾害风险排查,提高风险意识,加强灾害风险防范,提高灾情管理能力,加大对减轻灾害风险投资,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减灾救灾备灾响应能力,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的生活保障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加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建设。健全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快速反应体制、机制,规范灾害救助管理职能和工作程序。加强全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建设,构建快捷有效、协调运转的决策指挥平台。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建立健全应急救助联动机制。加强应急通信、专用车辆、网络办公、救灾装备等应急救助技术装备建设,提高应急救助保障能力。认真落实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制度,健全救灾资金长效保障机制,完善救灾资金快速下拨通道,全面施行社会化发放,加强对救灾款物使用的监管。加强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快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进程。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利用“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消防、地震等应急演练和宣传培训活动,提高公众抗灾避灾、自救互救能力。

2、加强防灾减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形成以防灾减灾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灾减灾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队伍。建设市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参谋咨询作用。加强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定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和技能培训,培育和发展“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救灾抢险专业队伍。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推进基层防灾减灾社会工作者职业化进程。

3、加强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城乡基层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完善街道(乡镇)、社区(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适时组织演练,加强基层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提高城乡基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加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城乡基层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工作,继续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推动全市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4、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搭建防灾减灾科技支撑平台,逐步形成行政部门管理协调与技术部门专业服务相结合的防灾减灾科学管理新模式。加大政府对防灾减灾的科技资金投入,加强防灾减灾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六、“十三五”期间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重大项目

开展全市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加强市、乡二级救灾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完善全市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救灾应急响应能力。深入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活动,推进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人员队伍建设。

1、赤壁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建设工程。依托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和省、地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通过建立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实现灾情、决策、指挥、物资调运等各类信息的及时发送与传递。建立全市防灾减灾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相关部门信息互通互联,提升信息的获取、分析、研判能力。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综合服务水平,提高通信网络信息服务覆盖范围。推进乡镇网络化报灾试点工作进程。

2、赤壁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及避灾中心建设工程。赤壁市救灾物资储备库是“十三五”期间国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和《湖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等文件精神,我市拟新建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计划征地10亩,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库房、生产辅助用房、管理用房、附属用房、室外货场及其他附属工程等,总投资1000万元,拟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各50%。形成反应迅速、布局合理、种类齐全、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网络。

3、全市自然灾信害息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工程。落实灾害信息员制度,建立全市灾害信息员基本信息和动态管理数据库,加强县、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按照《咸宁市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文件精神,积极推进灾害信息员职业化进程,逐步建立完善灾害信息员工作补贴制度。

4、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避难场所建设工程。继续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城乡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配置应急物资,设置应急逃生指示标识和应急广播设施,配备家庭防灾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编制城乡社区应急预案和灾害风险图,开展社区救灾演练,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坚持科学选点、合理布局的原则,采取修缮、改建、新建等方式,在居民密集地区、城乡地势低洼地区,综合利用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公园、广场和中小学校等现有设施,按照可容纳2-3万人的标准建设城乡应急避难场所。

5、基层减灾救灾技术装备建设工程。加强基层减灾救灾技术装备建设,提高基层减灾救灾科技水平和工作效率。县级自然灾害主管部门优先保障救灾所需交通工具,提高灾害应急反应能力。乡(镇)级减灾救灾部门设置网络、通信专线,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采集报送和应急救助管理平台。自然灾害风险指数高、地理复杂交通不便的地区根据需求配置灾情信息采集和灾害应急通信等终端设备,提高应急快速反应能力。

七、保障措施

1、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绩效评估、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市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救灾决策和运行机制。

2、健全制度预案体系。推进防灾减灾救灾法规体系建设,依据国家、省有关防灾减灾救灾法规制度,结合实际,制定或修订防灾减灾救灾的地方性规定。加强防灾减灾救灾预案的修订工作,完善防灾减灾救灾预案体系,不断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3、加大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完善防灾减灾资金投入机制,建立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标准和与物价水平相衔接的自然增长机制,加强对防灾减灾救灾资金物资使用的监督管理。拓宽筹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参与防灾减灾救灾项目建设,探索通过金融、保险等多元化机制实现自然灾害的经济补偿与损失转移分担。

赤壁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10月20日

附件:
分享到:
./t20171214_1227759_xzap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