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赤壁市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一、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认真执行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三大战略”为目标导向,奋力冲刺、全力攻坚,全市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期中卷”。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2.97亿元,同比增长5.6%,超咸宁市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09:46.79:46.12。
(一)以冲刺百强为引领,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增强。一是投资、消费带动作用明显。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26.3%、21.0%。全市重点在建项目开工221个,省、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5%、120.13%,投资111.1亿元的华润·赤壁乡村振兴示范区系列项目已开工11个;投资35亿元的电子玻璃生产基地建成投产。争取上级资金创历史新高,达20.41亿元,其中:中央、省预算内资金1.46亿元,专项债券资金18.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8亿元,同比增长4.8%;限上商贸营业额同比增长21.3%,其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分别增长27%、17.9%、17.7%、18.2%。二是政策持续驱动效果显现。财税政策提质增效。上半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3.37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3.05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方税收分别增长7.0%、9.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5亿元,其中民生支出占比78.5%。就业政策提标扩面。社保费用阶段性缓缴和失业保险留工补助等政策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发放稳岗返还补贴371.02万元,惠及297家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1亿元,新增就业392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7%,低于5.5%的考核目标。金融政策提速增量。为25家企业提供应急循环资金1.6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下降0.11个百分点。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93.53亿元)同比增长19.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一是现代农业稳步提升。粮食实现丰收丰产,夏粮总产7102吨,增产0.67%。农产品加工产值116亿元,同比增长57.9%。“赤壁青砖茶”品牌价值50.36亿元,赵李桥茶厂被评为中国砖茶行业唯一“中华老字号”,神山兴农公司被农业农村部授予6项植物新品种权证书。二是工业经济提质增效。1-6月,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296.67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4家。天瑞汽车、赛因斯等6家企业获批2022年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三大主导产业加速发展,维达力苹果PVD产业园项目加速启动,蒲圻电厂三期配套项目、华润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双吉制药主体工程完工。完成工业技改投资40.35亿元,人福药辅技术改造项目、华新水泥绿色工厂试点示范项目获批2022年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项目。三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8家、限上商贸企业11家,电商网上零售额超3.87亿元。52家重点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8%,其中快嘟物流、优蓝外服、云库信息等企业实现营收翻番。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7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9.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06%、13.23%。赤壁青砖茶研发收储仓库建设项目入选湖北省服务业“五个一百”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在2021年度全省市县服务业发展评估中成绩卓越,被通报表扬。
改革创新步伐稳健有力。一是营商环境深入优化。全面实施无差别一窗受理,深化“一件事”改革,推行“一业一证”,建立中小投资者诉讼“绿色通道”。开展“遍访企业解难题”活动,梳理企业反映的问题344个,已解决157个。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上半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2422户,其中企业5720户,同比分别增长207.32%、150.22%;新增“四上”企业28个,同比增长27.3%。在2021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我市获评优异等次县(市、区)。二是创新动能不断增强。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上半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2家。117家企业研发投入共计2.8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达9.8%,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33.18%。新增9家科技创业企业,完成登记7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08亿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完成5G基站项目67个,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数智医药健康产业园等4个项目加快实施。
(二)以共同富裕为引领,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
新型城镇化战略稳步实施。上半年,实施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41个,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大力开展城市更新行动,35个老旧小区改造完工。加快推进县城公共设施建设,17个城区公共区域停车场建成投入使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进展顺利。稳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我市城镇化率达62.8%。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防返贫(市、镇、村、组)四级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的动态监测,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积极开展消费扶贫。持续做好就业帮扶,上半年全市外出务工脱贫人口13147人,设置公益性岗位2387个。预计上半年农村常住居民收入同比增长8.9%。二是大力推进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继续推行“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实施乡村振兴“1+8”工程,官塘驿镇和茶庵岭镇获评咸宁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十强乡镇”。
(三)以文明创建为引领,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实施生态环境监管网格员制度,上半年共巡查点位1140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的11件信访件已全部整改销号。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城区环境空气监测优良率94.5%。深入开展长江大保护,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6%,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100%。加强重点企业能耗监测,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动态调整社会救助标准,优化社会救助程序,累计发放社会救助专项资金5383万元,惠及22649人。做好“一老一小”服务,为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和失能评估与健康管理服务,致力开展普惠托育工作。全市12批340种集采药品平均降价超53%。广泛开展全民健康促进活动,被评为全国健康促进县(区)。切实做好粮食、能源安全保障工作,加强粮、油、肉、禽、蛋、蔬菜、农资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分析。同时,防范化解社会、金融等重大风险机制更加健全,发展的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今年以来,面对多重因素冲击,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持续优化、韧性持续增强、民生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形势总体良好,在“非常之势”之下交出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答卷。但同时,内外部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实体经济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继续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实现稳中有进的难度不小,要实现全年预期目标任务仍需不懈努力。
二、努力完成全年计划的主要措施
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继续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踔厉奋发、实干笃行、勇争一流,加快冲刺全国百强县,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守牢“三大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
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以落实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为抓手,统筹做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重要水体水污染防治工作,确保8个省控以上断面稳定达标。
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以安全生产大检查和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为切入点,紧盯重点行业、领域,全方位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强化基层应急处置能力。
坚决守住社会稳定底线。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确保疫情不出现规模性反弹。深入推进平安赤壁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风险联动化解机制,切实做好重点关注企业存续期风险管理,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坚持“三大举措”,加快产业升级裂变
坚持招大引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围绕“清洁能源、电子信息、大健康”三大赛道,招引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守中投资、石药集团、飞行社区、维达力产业配套项目等在谈项目加速签约落地,加快精细化工园区项目谋划,推动电力能源产业向清洁能源产业转化、电子信息产业向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产业裂变。
坚持强大育优。全力支持华润电力、维达力、思贝林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市场占有率,打造行业标杆。大力支持高正新材料、霍尔科技、卫汉装备、赵李桥茶厂等企业专注细分市场、走“专精特新”之路,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力争知腾工业入选国家绿色工厂示范企业。倾力实施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力争全年新增“四上”企业110家。
坚持帮大扶小。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常态化开展好“稳增长、破难题、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推动稳住经济116条、消费恢复提振23条等系列惠企纾困政策措施“直达快享”,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常态化政企对接机制,加强重点企业服务保障和重大产业项目跟踪服务,精准施策、精准服务,千方百计让企业“留下来、活下去、强起来”。
(三)紧盯“三大引擎”,激活发展动力潜力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坚持转旧育新并举,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探索依托高研院,推动企业和高校院所建立产业创新联盟、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0%;加强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等农业领域科创平台建设,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创建工作。聚焦“1+6+N”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中试谷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和中试车间建设,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1.64%以上。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密切跟踪已申报的中央、省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确保政策性投资份额最大化。加快项目审批,迅速开展闲置土地处置,积极推出“标准地块”,推动华润蒲圻电厂三期、维达力四期五期、赤壁长江大桥东延线等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快开工。坚持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确保存在问题限时办结,推动华润赤壁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长江取水工程、107国道城区外迁段工程等重点项目快建成、快投产。加强省市重点项目特别是专项债项目、政府投资项目的调度,强化“三库管理”,确保颗粒归仓。
多措并举促进消费。以城乡居民增收提升消费能力,加快农贸市场改造、“百家生鲜超市进小区”、天驰国际车城等项目建设,健全商贸流通体系。落实“汽车换新”补贴和购房优惠政策,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结合茶叶大会、暑假、中秋、国庆、岁末等重大活动和节庆节点,持续开展“惠”系列消费提振活动。推出一批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拳头旅游品牌,积极开拓度假经济、展会经济、夜间经济、网络购物等消费新业态,促进消费提质扩容。
(四)突出“三大版块”,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打造华润·赤壁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乡村振兴汤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乡村振兴特色农业开发区。推进“三乡工程”,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增加就业岗位,力争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缩小到1.75:1。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农贸市场改造、城区公共停车场等项目。有序推动长江取水工程与市政管网衔接,加快启动陆水湖水源地保护工程和农村供水一体化保障工程,确保饮水安全。加速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和全省“四好农村公路”示范乡镇创建工作进程,进一步“擦亮小城镇”。深化“智慧城市”体系建设,数字赋能社会基层治理。
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全力推进学校筹、建、搬、扩工程项目建设,全面化解大班额问题。以创建湖北省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加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完善“15分钟生活圈”体育场地设施。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五个中心”(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健康大数据中心、健康管理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建设为抓手,加快完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医共体建设。